第182部分(第3/5 頁)
地丫鬟,有些都已經嫁人了,最令人奇特的,就是女孩們衣著隨意,臉上幾乎都不施脂粉,更沒有盤起那複雜費時的頭型,而是簡單的結了個馬尾,用一根簪子固定了事。
還有就是人人手中抱著幾本厚厚的書籍,院子外的花架之下,放置著幾十張長木桌,上面擺放筆墨紙硯還有一堆木棍和白色鵝毛,令人遺憾。
“這些孩子在做什麼?是在讀書嘛?瞧得怪有趣的。”老祖宗拄著一根南極仙翁沉香柺棍,好奇的四處打量。
王氏和朱元香相視一笑,她二人多少知道些內幕,正好瞧見一身素白梅花春衫的李氏走出來,笑道:“老祖宗,這裡是做學問的地方,就好像那翰林院,只不過咱家沒有學士和翰林進士,只有自家的丫頭們。”
搖頭失笑,老祖宗笑罵道:“灝兒真是胡鬧,這學問從古至今,都是那些才子專研的,一些女孩家不學打理家業,弄這些事做什麼,這孩子。”
瞧見老祖宗和太太過來,李氏急忙快走幾步,笑道:“老祖宗過來了,這就去喊灝兒還有姑娘們。”
“奶奶,看看這房子修的好看嘛?”不知何時,張灝笑嘻嘻的鑽了出來。
這獻寶似地話,卻說的老祖宗和母親王氏笑了,其中老祖宗很懷念的看著類似後世教堂般的建築,數落道:“真當奶奶沒見過世面?這色目人修的禮拜堂,奶奶可見的多了呢。”
恍然大悟的拍拍頭,張灝哈哈一笑,點頭道:“怎麼把這事忘了,那北京城還遺留不少阿拉伯人建造的宮殿,元朝總算是做了件好事,要不然,這麼多書籍,也不知何時能翻譯完。”
翻譯書籍是件很繁瑣費時的事,尤其需要有一定學問的學者,不然往往就得翻譯的驢頭不對馬嘴,有了居住在北方的大批阿拉伯人後裔,翻譯工作就顯得很輕鬆了。
最難得的,就是阿拉伯人早就把西方尤其是古希臘的一些孤本名著,經過很久的時間,整理翻譯成阿拉怕文,拉丁文等,在東西文化交流上,此時的阿拉伯世界無疑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穆斯林世界的文化,在元明之時絕對是最璀璨的時期,正是這時期湧現出無數著名學者,開放研究的學術氛圍,比之中國要燦爛的多,即使這些人文科技還沒有達到漢人的最高水準,但系統性和科學性,無疑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同時期,歐洲還處在中世紀的愚昧時代,要不是有阿拉伯世界上千年來的文化融合,又經過西班牙率先引進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學者,後來吸引歐洲各國的大批學者,僧侶,藝術家到來,透過這些人,慢慢在歐洲各國就出現了許多高等學校,更是逐漸演變成了綜合性的大學學府,不然所謂的歐洲文化復興,絕對會因此而被推遲數百年之久,因為歐洲無數珍貴書籍,都已經被宗教下令燒燬,很多知識傳承都是藉助阿拉伯人才得以儲存完整的。
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更是因為帝王統治需要,使得中華很多知識傳承出現了混亂局面,真正有用的天文,地理,建築,數術,航海等等方面,統統都成了小道,只有一些對此感興趣的讀書人會自己憑藉著興趣專研,比如徐霞客的地理研究,但更多的讀書人一心攻讀詩詞歌賦,成天只知道之乎者也,卻把聖人真正的目的給遺忘了,那就是用知識學問去改變民族,絕不是靠著錦繡文章而升官發財。
張灝簡單的介紹下這裡,這建築被他稱為智慧之殿,也就是仿照阿拉伯人最著名的智慧之宮,裡面不但珍藏永樂大典的全部書籍,還有無數來自西方的珍貴典籍。
“奶奶,這是塔巴里的歷代先知與帝王史,這是海木達尼的阿拉伯半島志,這是一位遊者親自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撰寫的蘇萊曼東遊記,還有曼蘇爾醫書,裡面有治療天花和麻疹的篇幅,還有名著金草原,其他的那我也說不上來了,呵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