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文官點子多(第1/2 頁)
趙禎奉行崇文抑武的法門,朝堂上,多是些文官。
對付流民起義,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們,提出很多別出心裁的法子。
流民與盜寇,其實也都是些沒飯吃的老百姓,稍加恩惠,給一點兒好處,他們就會接受招安的。
大宋朝,幾乎每一年都會有農民起義,不管聲勢有多浩大,朝廷都會想出法子,讓他們歸附。
當農民起來鬧事的時候,縣府,州衙門甚至都不會出動兵馬去鎮壓。
有些州縣,聽說農民起義軍來了,居然開啟城門,讓城內的老百姓,敲鑼打鼓,把那些農民起義軍接進來。
然後,好酒好菜地招待一番。
縣官在大家酒足飯飽的時候,就會拿出些銀錢來,和顏悅色地對大家說,朝廷特別理解,你們都是吃不起飯了,這才不得已鬧一鬧。
現在,你們也鬧得遠近都知道了,官府跟你們一樣,也都窮得耗子見到了,都得哭著走。
擺在你們面前的,兩條路,要麼,你們到臨近條件好點的地方,再去鬧鬧,讓他們也給你們湊點。
有時候,這麼一勸,還真管用,那些老百姓,居然就靜悄悄地回去做莊稼了。
當然,如果說還沒有達到鬧的目的,就說,還想臨近的州縣看看。
於是,州縣當官的,就會敲鑼打鼓的,把那些鬧事的老百姓,又送出自己的轄地。
這應該是比較溫和的。
老百姓更喜歡的方式,便是投軍。
遇著災年,到處都是逃荒的老百姓。官府衙門就會在農民起義的時候,張貼出徵兵的公告。
境內吃不上飯的青壯年,與其拿起武器和官府幹,倒不如去當兵,吃皇糧。
儘管那時候,大家都知道,普通兵並沒有多大的出路,但在餓得要命的時候,卻像是中了舉一樣的歡喜。
農村裡,青壯年都被徵發走了,即使有人想要鬧事,那也很快平息下來。
可以說,大宋的那此文官們,還真是些點子大師。
當然,實在遇著冥頑不化的,像劉沆現在遇著唐和,那就邊打,邊想著招安。
劉沆到處張貼招安的文告。
若唐和主動投誠,那麼可以給他在州衙裡,安排個差事,還可以得到些賞錢。
但凡官府先前不是對瑤民那樣殘忍,這一支五千人的隊伍,也不至於會負隅頑抗。
瑤漢農民們,被迫從他們祖祖輩輩生活了幾十年,幾百年的地方,撤了出去。
那沒有搬走的,官府的人,直接給清了場,人殺了,房子燒了,一個個的村寨,都變成了廢墟。
這一回,招安和軟硬兼施,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在官府的眼裡,那唐和,就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憑藉著藍山縣,華容峒一帶的獨特的地形,唐和牽著那官兵們的鼻子,在那山林裡轉著圈子。
唐和率幾千人,分幾路,將桂陽城圍成了鐵桶。
趙禎下旨,讓楊畋,郭輔之,率官兵前來鎮壓。
楊畋和郭輔之,覺得是那唐和,也就糾集了一些刁民,根本就是一些烏合之眾。
他們率軍,直撲桂陽城,他們根本沒有料到,唐和的人,在他們前來的險要之處,設下埋伏。
唐和畢竟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對桂陽城附近的地形,瞭如指掌。
楊畋和郭輔之,只知道快速趕往桂陽城,卻不曾想到,在極其明顯的伏擊之地,他們被唐和上了一課。
從戰略上來看,那也就是極其簡單的圍點打援。
楊畋和郭輔之的人,根本就沒有到達桂陽城,就人數損失大半。這便是唐和精心為他們準備的華容峒伏擊戰。
劉沆,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