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5 頁)
。
8 艙內航天服與艙外航天服有什麼區別
艙內航天服是航天員在航天器內使用的航天服,在航天器發射、返回和在軌執行期間發生密閉艙失壓等事故時,必須穿上艙內航天服。航天員穿上航天服後,接通艙內與之配套的供氧系統,服裝內就會立即充壓供氣,確保航天員的安全。艙外航天服實際上是最小的載人航天器,是航天員走出航天器到艙外作業時必須穿戴的防護裝備。艙外航天服大約重275磅,除了具有艙內航天服的所有功能外,由於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作業的特殊要求,它還增加了防輻射、隔熱、防流星、防紫外線等功能,在服裝內增設液冷系統,實現人體與外界的熱交換,以保持人體熱平衡,並配有揹包式生命保障系統,為航天員提供呼吸用氧氣並控制服裝內的壓力和溫度。
9 航天員在失重條件下會長高、變年輕嗎
在失重狀態下,由於肌肉對抗重力以保持身體直立的功能消失,因此這部分肌肉開始萎縮,但使身體活動的功能還繼續保留。如果航天員在太空中注意加強體育鍛煉,這部分肌肉變化不明顯。在失重狀態下,除形態變化以外,肌肉質量也發生變化。肌肉萎縮不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但嚴重影響航天員在出艙活動期間的工作和返回地面後的生活。
人體的肌肉與骨髓是不可分離的,在肌肉萎縮的同時,骨骼也發生變化。骨骼變化在外表上不如肌肉明顯,但性質嚴重,屬於骨骼質的退化。科學家們對航天員的研究發現,他們的骨骼在太空飛行中大量脫鈣,最明顯的是腰椎、髖骨和股骨上部,大約每個月脫失1%。個別骨頭鈣的脫失更快,如跟骨。骨質脫鈣一方面容易引起骨折,另一方面使體液中鈣的含量增高,繼而引起腎結石和軟組織鈣化。航天員返回地面後,骨質脫鈣現象在一個月之內停止,但科學家們尚不知道這些脫失的鈣能否完全恢復。特別是有少數航天員在太空停留的時間很長,甚至達一年以上,這時有些骨骼的變化可能不可逆。在太空中引起骨質脫鈣的原因除失重外,航天員的體力活動量、激素水平、營養和維生素的補充等因素也不可忽視。另外,這些因素之間還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因而給研究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研究失重對航天員肌肉的影響、防止骨質脫鈣是目前航天醫學研究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雖然許多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進展不明顯。
在失重條件下,由於人體脊椎骨沒有重力壓迫,互相能舒展開,因此一般可以長高~厘米。但脊柱增高以後背部的肌肉並沒有隨著增長,結果是,有可能引起背部疼痛。幾乎所有的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頭一週都體驗過難以忍受的背部疼痛,這是太空生活中最難適應的一件事情。 除了服用阿司匹林止痛外,身體採取蜷曲姿勢(即將膝 蓋靠近胸部)也可緩解疼痛。睡眠時,為了減輕疼痛,航天員經常用一條帶子將自己捆綁成蜷曲姿勢,才能入睡。
航天員長高以後還能穿得上航天服嗎?設計者在設計航天服時已經預見到航天員在太 空中身體會長高的情況,在服裝設計 中已經放寬了尺寸。因此,航天 員在太空中穿的航天服與在 地面訓練時穿的航天服尺寸不同。
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在光速(300 000千米/秒)條件下旅行,旅行者的衰老才會明顯減慢;而航天器的軌道速度只有8千米/秒,因而想透過太空旅行來使自己變年輕是不可能的。
10 為什麼航天員的年齡都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