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九州賓服(第2/3 頁)
熊熊,映得谷中亮如火場炭窯一般。火光之中,只見藤甲渾身著火,一個接著一個,火勢沿著山谷蔓延,直燒得兩邊石壁都燙得發紅。藤甲兵抱頭哭嚎,聲音撕心裂肺,間雜有松油柏枝燃燒的嗶嗶剝剝的爆裂聲,當真是慘不忍睹。滿谷之中火光沖天,道遇藤甲,無有不著。不消半晌,便將三苗的八千藤甲兵燒死大半,蜷縮擁抱,死在一線蛇門谷中。惟有驩蒙帶著數十個輕健蠻兵在後方從後突圍,被伯益率兵俘虜,才僥倖留下性命。
大禹和眾人望見一線蛇門谷中焦屍累累,橫陳蜷縮,一派悽慘模樣,無不唏噓感嘆。
正是:
風雲爭鬥起刀兵,藤甲蠻兵逞強兇。
不知煙消火滅處,八千子弟灰飛冢。
要知虎豹嘯山林,柏影森森鳥無蹤。
誰知蛇形蜿蜒谷,成敗由來荒骨壟。
且說夏師在一線蛇門谷火燒三苗八千藤甲兵,生擒驩蒙,有苗氏大為震動,一病不起,三苗其他小部落首領也是戰戰兢兢,不敢妄動。夏師則是一鼓作氣,先克江陵,後取石首,兵至澧縣,將三苗蠻兵趕至沅江以南,湘江以西。
有苗氏眼看大勢已去,又有三苗的幾個小首領苦苦哀求他和夏師求和,便同意和夏師和談,歸順華夏部落聯盟。
大禹得到有苗氏的承諾,同意三苗的和談。雙方在南巢會面,有苗氏將酋長青玉權杖雙手捧起,獻給大禹,立誓歸順華夏部落聯盟,並承諾每年向華夏交十抽一稅。大禹鄭重接過青玉權杖,賜給有苗氏白壁一百,金石十方,蠶絲二百匹。自此,從堯帝時便經常挑起戰亂和部落爭鬥的三苗部落徹底歸順華夏,成為華夏部落聯盟的一部分,有苗氏也在歸順不久後溘然離世,他的後輩自此也接受華夏的統治。
戰後,方溪隱謝絕大禹賜予的策羽之位,決心歸隱深山,終老林泉之間。大禹見他去意已決,不能勉強,便取下隨身攜帶的一塊黑玉,上書“華夏之地,方氏溪隱子孫皆可耕用”十四個小字,贈與溪隱先生。方溪隱躬身長拜,隨後長笑高歌,轉身走向深山密林之中。
歌曰:“鳳求凰兮雲從龍,遭逢干戈遇英雄。山河崢嶸桑田變,五湖四海息彤弓。”
平定三苗後,大禹率夏師向北回朝,開始休養生息,發展生產。自從禹目睹三苗之戰的慘狀,便格外注意與民休息,恢復民生。
舜帝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
舜帝四十七年冬,天隕霜,不殺草木。舜帝有感,向天祭祀,自陳罪責,帶著娥皇、女英,巡狩天下,觀天下百姓疾苦。自舜帝都城蒲坂向南,三年之後,來到帝丘西南的鳴條。舜帝在此處停下腳步,開始在鳴條定居。
舜帝晚年整日撫琴勞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天,他聽聞熊耳山有一位老農能吟唱堯帝時的歌謠,便打算拄杖親自去拜訪。
年老的舜帝體力大不如前,娥皇、女英曾要隨他前去,他堅持要自己一個人去。
正是秋風蕭瑟,楓葉如丹,陽光照在年老的舜帝身上,他拄著一根有些乾裂的竹杖,踱著步子,顫顫巍巍地向熊耳山走去。
熊耳山群山環抱,層巒疊嶂,霧氣氤氳,飛瀑直下。熊耳山主峰更是籠罩在白雲一片之中,頗有云萊仙境之感。
舜帝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之中,偶爾碰到砍柴的樵夫和打獵的部民,他也親切地微笑問候。可此處的山民並不識得舜帝,只是覺得這個老態龍鍾的人很有威嚴,又很慈祥親切,也微笑問候。
舜帝行到朝陽洞前,只見一線觀天,霧雨濛濛,宛如水龍噴霧,青青欲雨。正在此時,忽然一道金光灑落,水霧顯出五彩虹霓之色,煞是好看。
遠處山坡上一個蒼老的聲音響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