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5 頁)
與衰老臨死時之昏迷不同。後腦部分有內分泌(西人稱生命之源)下降,刺激下面,生起淫念;如能把後腦後仰,即可醍醐灌頂,華池神水下降。水火既濟,可以不漏;任督二脈,有小珠子在轉動,呼吸停止,四肢酥麻,內外一片光明,慵慵然,如醉如痴,慈悲喜捨,淫念自無。
漏丹的對治方法,即……(按此法須得面授,否則不如法,會漏得更厲害,反而害人。故師囑刪之。)氣脈通了以後,仍大有事在,就是身外有身,神通變化,廣度有緣。
全部的佛法,兩個字可以包括,就是“空““有”二字,談空莫過於《般若經》,談有莫過於《華嚴經》。妄想雖然不好,但你如能做到堅固一念,(如楞嚴十種仙)位於天人菩薩之間,也可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真有定力也可以一念專精,淨土宗的一心不亂,密宗專一瑜珈的修法,不使思想念念遷流,何嘗不是由此入手。
真的智慧透了,色身生理的困擾也克服了。佛法重在慧解脫。見地透了,真的修持也到家了。現在讓我們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能觀的就是自在。坐在這裡,靈靈明明。能觀內觀外,應付一切,以能觀的觀所觀,就是初觀自在。向上他就昇華,向下他就下墮。成凡夫的,成菩薩的,就是它。向外馳求,好像離開你了。達摩說:“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待人接物時,稍稍管帶他一下,他就在這裡,這就是“行”。久而久之,就是“行深”。“照”較“觀”輕鬆一些了。“忙中做事要從容”――擺下來,靜個兩三分鐘,這就是“敬”。閉關是要你在靜中體會出它來,出關以後還要在動亂之中歷煉。一片慈和安祥。“照”字,心境朗然,佛法不在枝末上去下功夫,下乘的方術,便等而下之了,所謂“做人容易煉心難”,氣脈歸元以後,此身與天地合一,法身無量,如月在中天。《華嚴經》雲:法身清淨,遍一切處。”無所在,無所不在。不要起心動念,另外造一個“觀”的境界。
色不異空(凡夫境界),萬事紛紜。這就是空,何以故?你把握不住啊!
空不異色(聲聞境界)不要守空,或抓住清淨。
色即是空(緣覺境界)。
空即是色(菩薩境界)。
般若之體――相空,是諸法空相――空一切外相,把空也要空掉。一切相空了以後,般若之體自然現前。這個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啊。相空了,就是不染汙,不執著,六根還是六根,六塵還是六塵。一般人誤以為見空相就是究竟,見了空相以後,還要入世,隨緣度人,得體以後還要起用,所謂出世入世毫無掛礙,生死,涅槃,成佛與否都無掛礙,無修無證,不被生死所縛。自然無掛礙,無掛礙即無恐怖。
空並不是沒有東西,明心見性,確有其事,所以經說“真實不虛”。
把般若明白了以後,才能開釋《華嚴》。《華嚴》為唯識要典,本經講十方法界只有一位毗盧遮那佛,一切諸佛均系此佛之化身,乃法身本體佛也。一切菩薩羅漢眾生都是他的化身,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釋迦佛初成道時所說,乃向諸天所說,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解。一切眾生的語言都是此佛的語言,一切聲音都是佛說法故。本經與其他各經不同。他經從身心(小我)修起,而後與法界合一。本經從宇宙說起,從法界起修而與身心合一。本經包括印度數千年學術思想。“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場面之偉大,文字之美妙,太壯觀了。但是眾生心量狹隘,接受不下來,其實眾生真的心量確是那麼大。一般人以為表法而已,確實真是那樣,因心量太窄故不知。杜順和尚、李長者,均是弘揚本經大德,成立華嚴宗。學禪的人到達一念清淨時,即與毗盧佛法性之光明相觸,整個虛空都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不過只是此一大身的一小部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