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部分(第4/4 頁)
納佛殿,裡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經、佛塔,還有四面八方的信徒來這裡朝聖,大家都認為這個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稱拉薩——LA在藏語裡是佛的意思,SA是地。意思便是佛祖的土地。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餘,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佛殿最初名為“惹薩”,後改稱“祖拉康”(經堂),又稱“覺康”(佛堂),全稱為“惹薩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據說與始於15世紀的“傳昭**會”有關。
大昭寺的佈局方位與漢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佈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擁有各種木雕、壁畫。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 ;從大昭寺金頂可以看到大昭寺廣場。右邊遠處山上是布達拉宮,近處的柳樹是“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所栽。公主柳旁,映入人們眼簾的兩塊石碑,南邊一塊便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會盟碑,因為立碑的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後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這通石碑立於唐長慶三年用漢藏兩種文字刻寫。當時的贊普赤德祖贊為表示唐朝與吐蕃王朝兩國世代友好之誠心,立此碑於大昭寺前,碑文樸實無華,言辭懇切,以求“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
從大昭寺正門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傳佛教中“格西”(藏傳佛教中的高階學位,相當於博士)的產生地。公元1409年,黃教開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創立傳昭**會,並將之確立為藏傳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動,從此黃教聲名鵲起.法會期間各大寺廟的僧人云集此院,觀看被寺廟推選出的傑出僧人進行激烈的答辯。院落東側有數排酥油燈,白天也總是長明不滅。由這裡各個家庭的人負責加酥油。酥油燈後是大昭寺主殿正門,大昭寺最早的建築都從正門開始;主殿前由於多年信徒的摩擦,門口的石頭地板光亮如鏡。大殿左右各有一尊巨大的佛像。左側為紅教創始人密宗大師蓮花生,他本來是印度的佛學家,公元八世紀進藏,在他入藏以後藏區開始出現密宗。右側是未來佛。
與烏斯藏各地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所不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這裡雖然也經歷過兩次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貴族大臣所發起的禁佛運動的打擊,使大昭寺或淪為屠宰場,或遭到封閉。而釋迦牟尼像兩次被埋於地下。但是,在災難過後,這座寺廟卻是又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昭寺不僅僅是一座供奉眾多佛像、聖物以使信徒們膜拜的殿堂,它還是佛教中關於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曼陀羅)這一密宗義理立體而真實的再現。烏斯藏在實現了政教合一之後。“噶廈”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在康熙年間,被岳飛的二十一世嫡孫嶽鍾祺攻破拉薩,趕走了盤踞拉薩裹挾幾位活佛的準噶爾人之後,清軍便從此堂而皇之的駐紮了下來,成為了繼元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