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5 頁)
如果能,如果能一輩子給他種菜,一直到他們都老去,那該多麼好。
她最怕的就是她已經老了,而他始終年青著,活在她的記憶裡,她種的菜,他再也不肯吃了。
那時候她會多麼痛苦?她想不出。一定要在那時候才能知道吧?現在她想不出,只要想,就會痛苦,然後再也想不下去。
她愛他,他不愛她,所以她的痛苦和願望,都在他煙波不生的眼裡,淺淡無痕。
他會淡然離去,彷彿解脫,漫不經心的留她在塵世淚流滿面。
她想留住他,所以她努力的種菜,也許就為了貪戀這美食美味,他可能會喜歡活久一些吧?
那已經是她最大的力量了。
帝都的鄭家老宅是一個獨立的院子,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城市裡非常難得。聽老管家的說法,原本鄭家是明朝皇家後裔,鎮守南京。
崇禎帝吊死煤山後,接著滿清入關,經過激烈爭論,這一支皇族分為兩支,由身份最貴的兩兄弟分別帶領,一支流亡海外,在美國慢慢發展起來,一支繼續留在南京為大本營,組織反清復明,演變到後來的青幫洪門的,都和這一支有關。
後來民國推翻滿清統治,兩支因為身份原因,都沒有參與政治核心,但積極支援民國統治,在外交上積極協助民國政府和各國結交,在國內也透過幫派組織協助,在民國政府眼中屬於又聯合又戒備的勢力。
後來兩支重返北平定居下來,南京因為是民國政府政治核心,也依舊保持著部分勢力。
隨後抗戰時期,兩支都積極參與抵禦外侮。淞滬之戰後期,南京政府匆匆放棄南京,日軍一路屠城而來,兩支也曾組織幫派人員抵禦,終究是杯水車薪,南京陷落。
從南京地下密道逃出南京後,兩支元氣大傷,對民國政府失望怨懟
,逃往香港。
隨後照舊商議決定,兩支依舊一分為二,一支前往北平,一支前往海外,相約守望互助。
抗戰勝利後,海外這支原定回國,結果內戰爆發,兩支失去聯絡。
隨後民國政府內戰失敗,逃往臺灣,留下的那支沒有跟去臺灣,留在了北京,參與國家建設。因為歷史原因,注重教育,多有人才,有教授,有商人,有醫生,有畫家音樂家,很受國家器重。也嘗試和海外那支聯絡,但因種種政治原因,雖然聯絡上卻沒有順利見面。
隨後世人皆知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初期時候,政治嗅覺敏感的這一支就感到危機,匆忙聯絡海外族人用盡外交方式將幾個少年子弟以治病為名接出,隨後文化大革命爆發,就斷了聯絡。
文革結束後,這一支百人的家族就只剩下十幾人活著,還多有重病,平反後,政府也開始發還房產,但當年諸多房產都住進人不能歸還,就進行了經濟補償,只有這個大院因為當時地處稍偏,交還給倖存的族人居住。
直到改革開放,當初被接出的孩子歸國投資,其中就是鄭玉成的父親為首,隨後在國家的優惠政策下開始創業,成立多個涉足廣泛的合資公司,在大陸的產業雖然極大,但最大的還是在美國的產業,隱然是華人商會領袖,觸手伸向世界各地。
在香港也舉足輕重,是低調的豪門。反而是在大陸因為投資時間短,又有所保留,明面上只是普通的大合資公司,但知道內裡的人顯然不會以此看待。
這也是鄭玉成作為一個似乎和其他大老闆相似的身份,但做派卻不同的緣故。
美國那一支發展壯大,族人上萬,而他們這一支卻凋零殆盡,只有寥寥幾個後代,鄭玉成這一嫡系,尤其子嗣艱難。
莫卡聽老管家說這些類似家族秘辛,聽得如傳奇故事一般。事實上中國近代史上無數華人的奮鬥史確實如同悲劇遍佈的傳奇故事,這也不單單是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