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朱瞻基十一年的仁宣之治(第2/3 頁)
,成為明朝的一個沉重負擔。朱瞻基的這一決策,使明朝得以從這一困境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處理國內事務。
公元 1428 年左右,朱瞻基透過重建兵員花名冊等措施來整頓軍事。嚴厲打擊了軍隊中吃空餉以及軍官侵吞士兵口糧等腐敗現象。當朱瞻基左右大力整頓軍事之時,張輔這位傑出的將領,早已在沙場征戰多年,為明朝的穩定立下赫赫戰功。
張輔,(1375 年—1449 年),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乃河間王張玉之長子。
張輔早年便隨父投身於靖難之役。公元 1399 年,燕王朱棣起兵,張輔父子跟隨朱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在這場關乎皇位歸屬的戰爭中,張輔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軍事才能。
朱棣登上帝位後,張輔因功被封為新城侯。
永樂四年(公元 1406 年),張輔以右副將軍之職隨成國公朱能征討安南。在戰爭程序中,朱能不幸病逝,張輔毅然接任主帥。他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率領大軍接連攻克多邦城、東都、西都等重要城池。其戰術運用精妙,軍隊紀律嚴明,令敵軍聞風喪膽,叛軍紛紛歸順。
次年,即公元 1407 年,張輔展現出堅定的決心和高超的戰略智慧,成功擒獲安南叛亂者黎季犛父子,一舉將安南城池全部收歸朝廷。此次勝利意義重大,不僅穩定了明朝在該地區的統治,還彰顯了明朝的國威。張輔因這一赫赫戰功被封為英國公,並被賜予世襲誥券,這是對他功績的高度認可和榮耀褒獎。
永樂七年(公元 1409 年)至永樂十三年(公元 1415 年)期間,交趾地區叛亂頻發。張輔三次臨危受命,平定交趾叛亂。他深入瞭解當地地形和敵軍情況,制定出針對性的戰略。明朝軍隊一次次擊敗叛軍,鞏固了明朝在交趾地區的統治。
張輔還注重鞏固邊防,增設衛所,留兵駐守。他精心部署防禦工事,合理安排兵力,使得交趾地區的防禦體系更加完善。這些衛所不僅有效地抵禦了外部的侵擾,還為當地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保障。
張輔多次跟隨明成祖朱棣親征漠北。憑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出色的軍事智慧,為明軍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他準確判斷敵軍動向,靈活調整戰術,與其他將領密切配合,一次次擊退蒙古軍隊的進攻。
仁宗繼位後,張輔的地位依然舉足輕重。他改掌中軍都督府事務,被封為太師。不久後,張輔掌管經筵事務,監修實錄,展現出他不僅在軍事上有卓越才能,在文化和歷史方面也有著深厚的造詣。
宣德元年(公元 1426 年),漢王朱高煦謀反。張輔毫不猶豫地隨明宣宗出征,為平定叛亂髮揮了關鍵作用。
宣德四年(公元 1429 年),張輔被解除兵權。明宣宗朱瞻基出於對中央集權和朝廷內部權力架構調整的需要,對一些手握重權的將領進行權力的重新分配。
雖然張輔被解除了兵權,但朝廷為表尊重,加授他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等榮譽職位。
正統十四年(公元 1449 年),張輔隨英宗親征瓦剌叛亂。此次出征遭遇了土木堡之變,明軍遭受重創,張輔也在這場戰役中英勇陣亡,享年七十五歲。
次年,即公元 1450 年,張輔被追封為定興王,諡號忠烈。這一榮譽充分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績和忠誠。
《明史》對張輔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張輔性情剛毅有膽識,治軍嚴謹,軍令之嚴明彷彿山嶽,三次平定安南,威名遠揚。歷任四朝為官,與帝室聯姻,行事小心謹慎,輔佐政務。著有《張輔集》,今已亡佚。《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定興忠烈王集》。二十餘年中,海內外局勢穩定,張輔是重要的功臣。”
張輔的一生,是充滿榮耀與忠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