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5 頁)
魚,立刻在船頭烹而食之,才能膏潤芳鮮,盡善盡美。清代康熙、乾隆
巡幸江南,品嚐過出水船鰣後,還有御製詩遍示臣下呢!根據江寧府
志記載:“魚之美者鰣魚,四月初,郭公鳥鳴,捕者以此候之。”我們到焦
山正是四月初間,新柳乍剪,柳花串串。據有經驗的老漁戶說,早年郭
公鳥鳴,不出三天,就有大隊鰣魚出現,近年郭公鳥日漸稀少,每年柳
花開時,焦山附近,就有大群鰣魚游來。焦山定慧寺的僧侶們說,那些
鰣魚都是來朝山的,在朝山的前三天,有成千累萬的小黑蟲在江面飛
翔,最後全浮在水面,讓鰣魚飽啖,當地人稱這種小蟲為“鰣魚糧”,只
有吃過鰣魚糧的魚,才會脂豐肉嫩,漁人們屢試不爽。我們船泊焦山
腳下,魚群正是飽啖之後,尚未迴游,庖人就在船頭用炭火清蒸供饌
了,等到登盤薦餐,果然銀鰣細骨,表裡瑩然,雋膩甘腴,風味清妙,與
在寧滬揚鎮所吃鰣魚迥然不同。大家在江上吃過這次船鰣,雖然勞師
動眾,沒有一位不說值得的。
鰣魚精華全在鱗下脂肪,因此烹製鰣魚和烹製其他魚類不同,洗
滌乾淨,不先去鱗,要到吃的時候,先嚌啜鱗片上脂肪,然後再吃魚肉。
鰣魚知道鱗是它的寶貝.,也特別愛護,鱗一掛網,恐怕傷鱗,即不復動。
同去吃船鰣的鎮江商會會長陸小波,對吃鰣魚最有砑究,他說:“鰣魚
只宜清蒸,紅燒油煎,鱗脂全失,膏肪蕩然。網獲鮮鰣,挖去腸膽,用布
拭去血水,以花椒、砂仁擂碎,加入花雕、蔥絲、姜米後,蓋上幾片‘蔣
腿’,不用生抽、鹽花,放在陶器內上鍋蒸熟,自然擎盤散馥,明透鮮
美。”善食者之言,當然是經驗之談。
陳含光先生介弟笙友,知道鰣魚的故事最多,大家飽啖鰣魚之後,
在船頭瀹茗,他講了一則鰣魚的故事,非常有趣。他說:“有一位鎮江
姑娘嫁到南京,三日入廚下,調羹奉姑的時候,正趕上鰣魚上市。新媳
婦人廚,大嫂小姑都想看看她的手段如何,於是特地買了一尾鰣魚,考
一考新媳婦,誰知新媳婦拿起廚刀,毫不猶豫,三下五除二,把一條鰣
魚鱗片,全都刮掉,姑嫂們一看,以為她是外行,也不說破,單等上飯桌
看笑話。:誰知一艋鰣魚端卜來,雖無鱗片,可是比不去鱗的鰣魚,還要
腴美j飯後細細跟新媳婦討教,才知人家從小生長在江邊,每年春木
都有大隊鰣魚游來,耳濡曰染,自然成r烹調鰣魚高手一她們認為魚
不去鱗,總欠美觀,而鰣魚之美,厥在鱗脂,於是把刮下鱗片,用針線聯
串起來,吊在鍋盅裡面,蒸魚的時候,水汽翻騰,鱗脂漸次溶解,完全滴
落魚身I卜.鱗上脂肪點滴不剩,比帶鱗鰣魚還要鮮美,又免去剔鱗之
煩,從此姑嫂才不敢小看這位鄉姑出身的媳婦一”
民國初年,交通只有舟車,而尤飛機,冷藏裝置又沒有現在完美,
無論如何用舟車輾轉,在平津吃到的鰣魚,雖無異味,可是風味全失。、
記得比竹村人徐世昌做大總統時,在懷仁堂天然冰鎮,大宴群臣,請吃
鰣魚,筵開兒卜桌,鰣魚當然難保全都新鮮。他有一位鄉氣十足的貼
身近侍,等夜闌人散,以為殘膏冷炙,可是大夫燕食,珍味悛餘,必然仍
叮大快朵頤。誰知吃了一}1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