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5 頁)
莞萱,“南方早已草木凋落,蓬萊卻野花雜踏(紛雜繁多)。相傳為仙人所居,實為仙山。”
饗傅,“傳聞這蓬山是仙府神仙收藏秘錄、典籍的地方,東漢學者也稱藏書東觀。”
“可是嫏嬛洞府?”
“嫏嬛為天帝藏書之地,興許只有得道中人,方能此生目睹一回。”
兩山峙如雙闕,相距百步,綿亙東趨。無人處,翠叢深窅。
~~~參見陶安的《游龍鳴山記》、宋施嶽的《解語花》。意譯:兩岸勢起如高臺,相間百步,曲折向東。尋到幽寂處,草野平闊,深邃其中。
躡蹬而上,陟彼崔嵬。黃櫨片林(葉片秋季變紅),紅葉烏桕(落葉喬木,春秋季葉色紅豔),似非人間。
~~~《周南·卷耳》踩踏石級,攀登高山。黃櫨與烏桕一色,鮮豔奪目,好似仙境。
莞萱,“蓬山有撩人景色,經途易變。不知前路還有多遠。”
“百餘步內,便又是一番獨景。”
順著山路前行,眼下是一道竹橋,四面環繞梧桐,橋下槐花落盡,溪澗浮藻,眼簾中瀑水懸流,迢迢(水流綿長貌)皚皚(浪花雪白)。
莞萱,“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厓轉石萬壑雷。李白書載於《蜀道難》的這句詩,不恰是眼前這景緻嗎?”
“先上橋去。”
跟著,轉睛頭頂,一條綠藤凌掛於橋上,相隔一跬(半步)便墜著一塊鉛槧(古人用作書寫的木板片)。
“上述的是何文字?秦篆嗎?”
“是籀文(又稱大篆),形近於秦篆,但字形多重疊。”
莞萱相隨而上,平坦的橋身,踩踏不起聲響。
饗傅接言譯文,“滅見沉思沙,入了般涅槃。
無明三種惑,分段兩生死。
生來作古,常樂我淨。
貪嗔痴苦,緣情淺薄。
靜妙之樂,圓寂見佛。
中有七珍盡不同,菩提三德生淨土。
惡惡之人從明心,好惡之人離正道。
誆汝者不仁,棄汝者無義。
若有斯人,以德報怨。
孟子淺論,人心本善。
蓄納良知,只謹為孝。
塵寰所欲,浮生之絲。
生我者為天,養我者為親。
宿緣猶寐,似酲似醒。
輪迴千載,經年一瞬。
坐等來生不可待,舊塵遺夢不可追(原創)。”
~~~自命題曰《涅槃》,移譯不析。
一道走來,不時傳聞“哈哈—”擬聲,至橋尾方看清它的“面目”。一顆喬木,約七八米,樹幹深褐,葉形橢圓。每個枝杈間長有一個皮果,形像鈴鐺。
“是笑樹。”
莞萱蹭躅(猶躑躅)不前,對著樹上數不勝數的紅緞子,相系樹杪,掩映著繁密的葉子,念思半晌。
“我帶你去拜謁山中的一位智僧。前面就是蓬萊閣,過了午時我們再繼續遊山。”
且落得應允,便帶了路前行。
離距五十餘步,有一道棕紅的門牆,橑簷(房簷)垂鐺,雕琢刻鏤,筒瓦虹梁(高架而拱曲的屋樑),榱題數尺。視其巍巍然,清風幽意(幽閒的情趣)來。
寺院前一小僧正清掃著紛紛滿地的落葉,待二人上前相去。饗傅十指掌合,卑躬行禮,有禮相道。“小師父,可方便待見住持。”
小僧回禮恭拜,“請二位施主隨我入寺,住持已候多時。”
莞萱疑訝之色露於顏色(面色),卻見饗傅安之若素。
蓬萊寺。
饗傅向莞萱耳語,“蓬萊閣的住持正是當年救萬民於水火的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