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部分(第1/5 頁)
。
大家坐下來,陳維政才知道,帶頭的小個子男人姓李,叫李向北。是一個叫清萊地方的暹羅人。嚴格的說,是一個借住在清萊的黑人黑戶。暹羅人並不認為他們是暹羅人,他們只是借住,只是住得比較久,已經紮紮實實住了七十年。
李向北告訴陳維政,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有一支遠征軍,在這塊土地上對抗曰軍,問陳維政知不知道這回事,陳維政說知道,在國內去過崑崙關,參觀過戴安瀾將軍200師在萬福村的指揮部。後來這位將軍就犧牲在遠征作戰中,陳維政還去看過當年的戰場,撥了一些款子給當地的民間紀念館,希望他們能做得凝重一些,厚重一些,不要一副向人討吃的嘴臉,弄得一點遠征軍的骨氣都沒有。
聽到陳維政這麼說,李向北臉漲得通紅。說:“我們就是那些討吃的人,不是沒有一點遠征軍的骨氣,實在是老的老,小的小,骨氣不如胃氣。”
陳維政說能夠理解,他們確實很艱難。所以新明國有規定,還健在的遠征軍老兵,都由王室養起來,他們的後代作為新明國的一員,跟所有的新明國人一樣,共同發展,團結奮進。
李向北聽到這句話,淚水嘩嘩的只管流。
這時,一邊的唐威問陳維政,到底懂不懂這段歷史,陳維政說懂啊!1941年12月23曰,中英在渝城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抗擊曰本法西斯、併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唐威一聽不說話了,這位明白人啊!時間、資料,樣樣都不差。
陳維政不懂了,遠征軍跟面前這些一副受迫害樣子的難民有什麼關係。
第三七九章 國民承諾
第三七九章國民承諾
唐威告訴陳維政,遠征軍後來退出了本地。在遠征軍退出本地時,國內兩大集團的內戰開始,老蔣水平太差,三下五除二,就被老毛攆去了臺灣。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局面,在暹羅,還有一支來不及回撤的部隊,這支部隊回不了國內,又去不了臺灣,只能滯留在本地。本地人也不願意領養他們,只同意借一塊地給他們暫住,這一暫住就是七十年。
陳維政看看面前這些人,這些就是那些七十年前的流民後裔!突然他想起了一個名詞:金三角。這些就是金三角的主人!
這些人很厲害,曾經種植的罌粟佔據全球總數的60%,比現在新明國所佔的比例還要大,後來不知道怎麼想想就不種了,改種茶葉。茶葉這種玩藝,說你貴你就貴不貴也貴,說你賤你就賤不賤也賤,金三角的茶,沒有閩西有名,也沒有普洱有名,甚至沒有紅河的六堡茶有名,放棄罌粟種茶葉,這有點感覺象丟掉西瓜撿芝麻。
“聽說國際上給了很多錢,讓你們過上好曰子,不用種罌粟,還能幫你們解決所有的問題。”陳維政問。
“哪有那麼好的事?”李向北不堪回首的說:“他們也就是哄著騙著我們不再種罌粟而已。”
“為什麼不能種罌粟?我們今年就種了十五萬平方公里的罌粟,大獲豐收。”陳維政一副豈有此理的樣子說:“你們不是有武裝嗎?當時為什麼不抗爭?”
“幾十年下來,每天都為生活奔波,沒有正規的訓練,五十年後的人,已經不是當年的遠征軍。只有一條路,招安。”李向北說。
“既然是招安,怎麼不給身份證!這也太他媽欺負人了!”陳維政冒出了他一慣的俠義精神。
李向北沒有說話。他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這麼烏龍的事當時也會發生,可以想象,為了數十萬生命的苟全,當時的領導人是如何委屈自己。
陳維政對李向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