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是人們生活的核心。”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地失掉工作,那麼,就往往意味著這個人社會生活狀況的邊緣化,即與“主流”社會生活板塊隔離開來,而進入一種片面、狹小、封閉的社會生活情境。如是,則會使失業者同其他社會成員的交往出現障礙,或者使這種交往成為一種不平等、不對稱的社會互動。這種不平等的社會互動影響深遠,它不僅會造成失業者與正常社會生活環境之間的隔閡,而且還會使失業者的尊嚴以及獨立的人格受到嚴重的傷害,其傷害程度會隨著失業時間的推移日益加深。實現充分就業,是消除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這一現象的有效途徑。
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增加就業機會。毫無疑問,提高經濟增長率、增加中小企業的數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就業機會。此外,在中國現階段還有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這就是,如果改善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做好了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工作,就可以明顯地增加就業機會。
從表10中可以發現,在中國城市當中,所有行業中從業人員的工作時間都超出了每週工作40個小時的規定,每週平均工作個小時,而且大部分勞動者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加班費或足額的加班費。透過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時間,究竟能夠增加多少就業機會?透過兩種方法可以簡單地估算出來。我們先按照一種最保守的方法來計算一下,也就是按照假設城市每個行業中每個就業人員全部超出每週45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來計算,在2003年,中國城鎮共有就業人員25 639萬人,每人每週平均工作超時為個小時,個小時乘以25 639萬人就等於81 019萬個小時,再除以45小時就等於1 800萬人。這種最為保守的計算說明,透過對勞動者勞動時間的保護,僅在城市就能空出1 800萬個就業機會。誠然,在現實中,不可能所有行業中的就業人員每週的工作時間都超過了45個小時。我們再按照最為理想的一種方法估算一下。假設每個就業人員每週的工作時間都沒有超時,都是40個小時,每人每週平均工作超時為個小時,那麼,個小時乘以25 639萬人就等於209 214萬個小時,再除以45小時就等於4 649萬人,即按照最為理想的狀態計算,透過對勞動者勞動時間的保護,在城市能空出4 649萬個就業機會。顯然,中國現階段透過對勞動者勞動時間的保護,城市當中能空出的就業機會在1 800萬~4 649萬個,取其中位數,應當是3 221萬個。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估算結果:如果我們重視勞動者勞動條件的改善,注意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益,那麼僅僅在城市當中,就可以增加3 000萬個以上的就業位置。如果再進一步進行估算,將農村當中非農領域就業人員的勞動條件改善問題一併考慮進去,那麼,又可以增加1 000萬個以上的就業位置。透過以上的分析與估算,初步結論是:目前,只要切實地改善勞動者的勞動保護條件,那麼,全國城市中的各個行業以及農村中的非農領域總共可以增加4 000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由此可見,改善勞動者的勞動條件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既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就業機會,還可以大幅度改善民生狀況。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24)
(四)建立一個初級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階段許多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源自社會主要群體的弱勢化趨向問題,而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的重要癥結在於許多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生計缺乏必要的保證。顯然,要想消除或緩解主要群體的弱勢化趨勢,並進而從總體上緩解社會問題,就必須由此入手,建立起低水準、廣覆蓋、有實效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如果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狀況和基本生活條件不被惡化,就可改變社會主要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