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1/5 頁)
紀錄片歸他管,但韓志東並不想管,因為紀錄片不出成績。不出成績他調動就難,他還想要競爭七套的主管呢。就現在紀錄片這模樣。競爭個屁啊,他有後臺。別的競爭者又不是沒有,關鍵還是要看誰做出了成績。
所以韓志東幾次都打算振興紀錄片,很多導演只要願意拍攝,他立刻奉上資金。
然並卵。
國產紀錄片還是那個味道,沒人看。
就像大家看好中國電影事業一樣,大家也看好中國的紀錄片事業。然而改變不了事實,中國的紀錄片事業仍然處於幼稚、蒼白且非正式的萌芽階段。
如今乍聽張譚要拍紀錄片,韓志東原本一顆頹靡的心,立刻活躍起來。張譚拍攝紀錄片。這不是拍得好壞問題,而是能帶來多少關注度,能給中國紀錄片注入怎樣的東風。就算撲街了,起碼也能攪一攪渾水。
所以央視七套紀錄片部門,與廬影公司的合作,十分順利。
在一片親切、友好、和諧的氣氛下,簽訂了合同,央視提供資金、技術、人員,廬影提供創意、文案並製作。交給張譚拍攝紀錄片。紀錄片將由央視和廬影共同持有版權,並免費授權央視使用。
其實合約並不被大家重視,合作版權之類更像是一個笑話,因為國內的紀錄片。不賣給央視,沒地方賣。
至於海外?
抱歉,中國紀錄片暫時不對外出口……因為沒人買。
就算是一些國外電視臺。想要播放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他們也會自己去拍。而不是買。一方面是政治考量,更多方面是質量低會拉低收視率。國外電視臺。收視率競爭比國內激烈n多倍。
……
張譚的三首歌寄過去後,很快就接到了劉組長的電話,在電話裡劉組長稱,這三首歌獲得了評委們的高度評價,可以百分百肯定,這三首歌,已經入選第四屆奧運歌曲徵文。至於如何安排,暫時待定。
寄了歌曲,為國家奧運會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張譚也就把這件事拋諸腦後。
他開始了自己的新作,一部紀錄片的拍攝,計劃投資一千五百萬的重量級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是那天吃煎雞蛋的時候,張譚轉移話題的道具,但其實他早就有心拍攝了。紀錄片名字耳熟能詳,叫做《舌尖上的中國》。大概是個中國人,都知道這部紀錄片了,中國唯一一部達到國際水準的紀錄片。
擁有高水準,又把中國的人文巧妙融入其中,這樣好的紀錄片不拍出來,張譚都覺得是對藝術的犯罪。
所以他正好準備歇歇電影,乾脆就拍攝這部紀錄片好了。
電影導演去拍紀錄片,並不稀奇,很多導演都喜歡這麼玩,比較出名的一個是詹姆斯·卡梅隆,就是大船和阿凡達的導演,電影閒暇之餘拍過幾部紀錄片。為了拍紀錄片,還親自下潛過一萬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
成為世界下潛海洋極限深度的記錄保持著。
吊的不要不要的。
前輩風範,張譚沒法做到了,這是拿自己的小命開玩笑。張譚怕死,他也就是去拍拍美食,順便重新整理一波高逼格,享受文藝範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美食類紀錄片,以食物為本,以人文為輔。”
攝製組會議上,張譚給劇組成員,講解這部紀錄片拍攝的大致內容:“我們不要美食專家、烹飪大師,也不要廚藝大賽、滿漢全席,拍攝的就是天南海北最常見的食物,以及食物的主人公。”
頓了頓,張譚說:“這部片子我計劃拍攝一年時間,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位導演,負責素材拍攝。我擔任總導演,告訴大家該怎麼拍,需要拍攝哪些內容……大家都看看自己面前的拍攝暫行大綱,找自己想拍的題材,回頭我們安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