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2/3 頁)
無動於衷,既然沒有激發起幻想和感情,就未必值得去動手寫作。&rdo;不過柴可夫斯基表示願意再讀一遍《曼弗雷德交響曲》這本書。
拜倫的《曼弗雷德交響曲》表現的是19世紀歐洲文學的一個典型主題‐‐才華出眾的個人與和他敵對的世界相衝突的悲劇。書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生長在山區大自然環境中,他孤獨地生活,目睹阿爾卑斯山瑰麗的景色,他覺得自己就像那山峰之巔,雖然控制著周圍的一切,但在偉大之中卻感到孤寂和悲哀。他探究人生的意義、知識和價值,他苦苦思索而不得其結果地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曼弗雷德與鬼魂、神靈相通,而不與凡人往來。他認為世人都是卑微的,他鄙棄所有的人。他向神靈懇求忘卻和死亡而不可得,於是下到陰間,向死去的戀人愛斯塔爾蒂苦苦呼喚,祈求她的原諒和幫助。這個他曾深戀的女子賜給了他死亡。曼弗雷德和地府的主宰阿爾曼進行了頑強的鬥爭,顯示了他高傲不屈的品格,表現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1884年冬,柴可夫斯基為歌劇《葉甫根尼&iddot;奧涅金》的排練去了彼得堡。這一次他有機會又與巴拉基列夫會面,他們進行了一次長談,談到了關於宗教和教堂音樂。巴拉基列夫的話對柴可夫斯基產生了影響。80年代中期的柴可夫斯基的思想處於深刻的矛盾之中。面對沙皇政府對一切進步力量變本加厲進行殘害的黑暗現實,他感到壓抑。個人理想與嚴酷命運之間的衝突常常使他感到困惑。與巴拉基列夫的談話引起了他更多的思考。
由於要去看望患嚴重肺病生命垂危的柯代克,柴可夫斯基匆匆去了瑞士。他沒有來得及按照巴拉基列夫的要求再次與其會面和談話。柴可夫斯基給巴拉基列夫許下諾言,一定去書店買一本《曼弗雷德交響曲》認真閱讀,無論如何他會努力實現巴拉基列夫讓他以此題材作曲的要求。
柴可夫斯基來到了瑞士達渥斯。《曼弗雷德交響曲》劇情的發生地阿爾卑斯山的風光使作曲家觸景生情。柴可夫斯基日夜守護在生病的柯代克身邊,百忙之中擠出時間閱讀了拜倫的鉅著《曼弗雷德交響曲》。他被這一悲劇故事深深感動。曼弗雷德苦苦求索不得其結果所帶來的絕望和痛苦,還有他在愛的失落和懺悔中所感受的哀傷引起了作曲家心靈的震顫。此時巴拉基列夫的願望已經成為柴可夫斯基本人的願望,他立即開始了新的交響曲的創作。
柴可夫斯基已對未來的交響曲有了基本構思。他要在《曼弗雷德交響曲》中注入自己的感受。作曲家在巴拉基列夫給他的提綱的邊頁上寫下了補充的標題:&ldo;絕望引起的巨痛&rdo;、&ldo;對罪惡的過去的記憶&rdo;、&ldo;地獄的強大力量&rdo;、&ldo;對死去的愛斯塔爾蒂的懷念&rdo;、&ldo;曼弗雷德的無窮悔恨&rdo;。作曲家說:&ldo;曼弗雷德不是一個普通人。我覺得,拜倫以驚人的力量在他身上深刻體現了我們渴望認識現實中的種種難題而又不得其解的悲劇性。&rdo;
《曼弗雷德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很獨特的一部交響曲。他曾說,在創作這部樂曲時,他充當了為拜倫的原作畫插圖的角色。也就是說,這部交響曲在揭示標題時,採用了更具體化的音樂形象,帶有圖解性,而不像寫其他交響曲那樣概括性地揭示標題。
整個交響曲由四個樂章組成。作曲家作了詳細的題解: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