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2 頁)
伊莉莎白王后身材嬌小,看似柔弱,卻有鋼鐵般的意志。當她去做某件事,是因為她相信那是正確的。她想要獨立,自己做主,不在意其他人怎麼說。在許多方面,她都是我見過最不拘於傳統的王室成員。然而在任何方面她都像個王后,有一種內在的高貴。也許有一天會有人寫下她一生完整的故事,那會是本啟發人心的書。
她生為德國公主,父親是巴伐利亞的特奧多爾公爵[5],極有文化素養,宮裡常有作家和藝術家來訪,他也是位傑出的醫生,這一點就很不尋常。透過父親,伊莉莎白對醫學產生興趣,在萊比錫大學取得醫學學位。她跟父親一樣喜愛藝術,尤其喜愛音樂,而且她的這份熱情終生不渝。她小提琴拉得很好,曾跟尤金·伊薩伊學習,後來她在比利時組織了一個國際音樂比賽,亦即伊莉莎白王后音樂大賽。
雖然生為德國人,但是在世紀之交嫁給阿爾貝王子之後,在新國家裡,她也許是最受愛戴的公民。她尤其關心勞工階層的問題,獻身各種社會理想,成立了一所醫院,親自在那裡教授護理。當一戰爆發,德軍侵略比利時,她拒絕離開,依然留在布魯塞爾,直到德軍兵臨城下。然後她隨著比利時軍隊撤退,當了一名護士。「只要比利時還有一寸自由的土地,」她說,「我就會站在那上面。」當比利時尚未被征服的國土只剩下幾平方千米時,她依然堅守,和阿爾貝國王住在濱海小鎮的一個小屋,而那個鎮遭到猛烈的轟炸,她的生命岌岌可危。她在一間舊旅館設立了醫院,幫助照顧病患和傷者,並且替難民子女設立了一所學校。當德軍終於開始撤離時,她跟在撤離的德軍後面前進。
在戰後那些年裡,伊莉莎白王后支援各種自由主義的理想。她的舉動有時令貴族震驚,可是她不在乎。她最關切的是世界和平,在二戰之後,她致力於支援「斯德哥爾摩和平倡議」,呼籲禁用全部核武器。她關心世界各地發生的事,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四處旅行。八十多歲時,她還去蘇聯拜訪赫魯雪夫,前往中國與毛澤東會晤。她一向熱愛大自然,對花草樹木的認知程度可媲美植物學家。她居然找得出時間來研究鳥類,並寫了一本博物學的書,名叫《拉肯的鳴禽》[6]。她在序言裡寫道:「謹將此書獻給所有的孩子,請他們去傾聽身為人類兄弟的鳥類之聲。」
這六十多年裡,我們一再相遇,從不曾失去聯絡,儘管我們都歷經了人世滄桑,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不論何時,只要我到比利時,就會去拜訪她。我會在王宮裡為她獨奏,有時她會和我一起演奏室內樂,她非常喜歡室內樂,常邀請音樂家來演奏一晚三重奏或四重奏。我流亡普拉德的那段時間,她常寫信給我,她的信帶給我喜悅和慰藉。後來她來參加我在普拉德的音樂節,等我移居到波多黎各,她也來參加我在聖胡安[7]、美國佛蒙特州的馬爾波羅音樂節。在夏季,我和瑪蒂妲會作為她王宮裡的賓客,去布魯塞爾拜訪伊莉莎白王后。我們最後一次拜訪她是在一九六六年夏天,幾個月之後,這個偉大的靈魂以八十九歲高齡去世。
在遺囑裡,她留給我一件珠寶作為禮物,交代我轉贈瑪蒂妲。
[1] 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2] 指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
[3] 比利時城市。
[4] 指阿爾貝一世。
[5] 即茜茜公主的弟弟。
[6] 拉肯是布魯塞爾一城區,皇室莊園所在地。
[7] 波多黎各首府。
第八章 風雨飄搖
經過多少次苦難的洗禮,才能演奏生命的琴音?
在我移居巴黎那幾年裡,父親的哮喘越來越嚴重。給我的信裡他從來不提,等我回家休假,他對自己病情的描述也是輕描淡寫,從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