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5 頁)
丁,司徒家給的口糧根本無法餬口,左鄰右舍憐憫她孤苦伶仃,東家給一口飯、西家給一件衣,這才將小清灩給養活了。
清灩知道自己是靠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小小年紀就已很懂事。等到她年紀稍長,就跟著村裡的哥哥姐姐去挖牡蠣了,在十四歲那年,她接下領隊之責,負責帶村裡的孩子們去挖牡蠣。
只是,牡蠣不可能天天去挖,她還得靠其他的活計來養活自己。
珠戶人家大多沒田沒地的,清灩家自然也不例外,所幸她娘在世時做得一手好針線,一雙鴛鴦更是繡得活靈活現的,當時方圓二三十里,不管哪家有喜事,都會指定要她娘來繡新人的被面。
不幸的是,她娘去世得早,清灩並沒能學會她的手藝。不過天無絕人之路,繡鴛鴦不行,那就納鞋底吧!好歹這玩意是踩在腳底下的,平常根本看不見,醜就醜點了,只要夠結實就可以了。
清灩至今仍記得很清楚,她所納的第一雙鞋底是用一件穿不了的舊衣做成的,姑且不說針腳的長短不一,就連鞋底也不平,等到鞋底納好的那天,她的手指也被扎得滿是傷。
她來到最照顧她的鄰居大叔家,想將這雙醜不拉嘰的鞋底送給大叔。看到她手上的傷,偌大的漢子感動得都哭了。
由於清灩既懂事又乖巧,石家村的大嬸們都願意指點她幾下,很快的她不僅能納鞋底,還學會做鞋的一套過程。
清灩一向聰明,又懂得琢磨其中的門道,深知對於手頭並不寬裕的珠戶來說,鞋子漂不漂亮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結實耐用。於是她專門在這上頭下工夫,經過不斷的試驗和改進,終於做出特別結實的鞋子。
起初村裡的人來她這裡買鞋,大多是出於憐惜她的無依無靠,想著要幫她一些。畢竟窮家小戶人口多收入少,所穿的衣服鞋子大多是出自自家婆姨之手,哪捨得花錢去外面買。
等到清灩研究成功後,他們驚訝的發現這種鞋子一雙就能抵兩雙普通鞋子,買她做的鞋子比自家做鞋子更便宜也更省事。
於是近幾年來,不僅石家村的人會到她這裡來買鞋穿,附近的村子也會有人找上門來買鞋。
清灩一直尋思著要將她的鞋子買到鎮上去,鎮上人來人往的,銷路比在家裡賣大多了,只是她的鞋子結實是夠結實,但款式和花色卻不夠起眼,再加上鎮上熱賣的都是些款式新穎、顏色花俏的鞋子,兩相比較之下,她那些灰撲撲的鞋子自然就乏人問津了。
即使清灩一次次鼓起勇氣上門推銷,鎮上的成衣鋪就是不願意讓她寄售。
清灩知道自己的鞋子問題出在哪裡,無奈她根本沒有閒錢去改進款式與花色,於是事情就這麼擱置下來了。
所幸,幾天前她終於說服一家舊衣鋪寄賣她的鞋子,只不過扣除寄賣所需的費用後,她能拿到的錢僅僅與成本打平。
村裡的大叔大嬸們知道這件事後紛紛勸她別賣了,以免自費工夫,不過清灩不放棄,因為她著眼的是未來,而非眼前的利益。
對了,不知寄售的那幾雙鞋子賣掉了嗎?要是賣掉了,得趕緊補貨才行。清灩想著要抽個時間去鎮上看看。
只要她的鞋子能在鎮上開啟銷路,就算一開始不賺錢也是值得的。要是鞋子的銷量大了,就能讓村裡的小媳婦大姑娘們一起做鞋子,這樣大家就多了一條活路,即便家裡的支柱出了什麼事兒,也不至於山窮水盡。
清灩這麼想並非詛咒他們,而是作為珠戶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或許哪天出門後,爹就再也不會回來”。
天色不早了,清灩將針線和剩餘的布料收進針線籮裡,又開啟放鞋子的櫃子數了數。
恩,鞋子都做得差不多了,也該給人家送過去了。清灩找出一隻大揹簍,將鞋子一一放進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