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頁)
山貝子頭銜的十四來說是破格授封。正黃旗是皇帝親統的上三旗之一,正黃旗纛代表皇帝御駕親征,皇帝不但准許十四用正黃旗纛,而且旗纛的樣式又依照王纛,這意味著十四是以“王”的身份代父出征,“大將軍王”的稱號由此而生。
皇帝的第二道聖旨升四川巡撫年羹堯為總督,同時兼任巡撫之職,這是吸取了第一次出兵因“矢盡糧絕”而全軍覆沒的教訓,要年羹堯在四川為西征大軍做好後勤保障工作,確保武器糧餉補給充足。
年羹堯是四阿哥旗下的包衣奴才,也是四阿哥側福晉的兄長,這是人盡皆知的事。皇帝安排這樣一個人在四川掌握大軍糧餉和後方補給,看重年羹堯的辦事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年羹堯,這個四爺黨的人在那兒看著,是對十四以及十四身後八爺黨人的牽制,讓十四即使軍權在握,也不敢調轉矛頭,逼宮謀反。
注:十阿哥的名字叫胤【礻我】(與“娥”同音),拼音輸入法打不出這個字,word字型檔裡好不容易找到了,但更新上來顯示是“□”,所以這裡一律用“誐”代替。
 ;。。。 ; ; 西北戰事急轉直下,喀喇烏蘇之戰清軍不但戰敗,而且主將陣亡,全軍覆滅,舉國上下為之震動。
大清國馬背上得天下,應該是英勇無敵,戰無不勝的。今次出兵**一敗塗地,輸得如此恥辱,給清廷帶來極大的震撼。
仗打贏了,滿朝文武一個個爭相稱頌皇帝英明,我大清國神勇威武,態度出奇統一。這下仗打輸了,官場百態現形無遺。
面對戰敗,有大臣向皇帝上書,主張再次派兵入藏,清剿賊亂,以正我大清國威。但是,更多的王公大臣被這次戰敗的結果嚇怕了,以“藏地險遠,分清邊界,即可畢事”為由勸阻皇帝,認為不宜再出兵西征。當然,有積極主戰或是消極畏戰的,就有不肯表態,既不贊成出兵又不支援不出兵,兩邊和稀泥的。
其實,這個仗要不要繼續打下去,全憑皇帝一句話。可是今時不同往日,皇帝老了,他已經不可能像二十多年前征討噶爾丹那樣御駕親征。即使他有心親自上前線,不說王公大臣們不同意,他目前的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這麼做了。
**與青海、四川、雲南接壤,是三省的天然屏障,一旦被準噶爾盜據,邊疆永無寧日不說,假如準噶爾藉此機會煽動蒙古各部叛亂,脫離清朝統治,這將動搖大清國的統治基礎之一——滿蒙聯盟,後果不堪設想。
我的公公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十六歲除鰲拜,之後平三藩、徵噶爾丹,從來就不是個任人欺負的窩囊主兒。準噶爾侵略**,事關邊疆統一,國家穩定,這場仗必須要打,只是擺在皇帝面前的問題是:這仗該派誰去打?
這個人不但要有帶兵的才能,品格堅毅勇敢,智慧兼具,還要有足夠貴重的身份能夠代表皇帝,坐鎮西北。最重要的是,他與皇帝的意見一致,堅持主戰。
 ;。。。 ; ; 我不只是覺得傷感,更感到有些害怕。我在這個時代生活了十多年,在這裡深深地紮了根,有家人,有朋友,但那些人正越來越多地一個一個離我而去,我能預見到他們的結局,卻無法猜到自己的結局會是怎樣。
閏八月初,西北傳來捷報。額倫特率軍成功擊退策零敦多布遣兵發動的夜襲,追擊賊兵十餘里,多所斬獲。皇帝嘉許額倫特英勇,下詔蠲免陝西、甘肅兩省所有次年地丁糧稅及歷年逋賦。
清軍征戰西邊初戰告捷,振奮人心。這似乎昭示著大清國國力依然強盛不衰,攻無不克,夷虜猶如跳樑小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