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5 頁)
帶兵殺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包圍了陳倉(今寶雞東),殺了一個魏將;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復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易西北)兩個郡。後主劉禪認為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詔書,恢復諸葛亮的丞相職位。
馬謖的失敗教訓是慘痛的,理論嚴重脫離實際,“道”和“名”嚴重脫節,是教條主義在作怪。
第二章:美之為美(一)
第二章:美之為美(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筆者字面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人們都知道:之所以有“美”存在,是因為有“惡”存在的原因,正因為有了美與惡這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才能使美的真諦不斷得到昇華。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之所以有“善”存在,是因為有“不善”存在的原因,正因為有了善與不善這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才能使善的真諦不斷得到昇華。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所以,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聲與音、前與後……,萬事萬物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才維持了萬事萬物永恆的平衡和發展。
筆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裡,用美與惡、善與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聲與音、前與後等,指出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是正反兩個方面的對立和統一的結果。這與兩千多年以後誕生的*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是一致的。
辯證唯物主義是*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西方唯物主義的高階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階向高階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與老子闡述的“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毛主席《矛盾論》說:“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鬥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鬥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鬥爭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鬥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華民族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中華民族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先賢為我們建立的唯物辨正法的思想體系,已經深深紮根於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骨髓裡了。只是這些文化很多都是透過老一輩潛移默化、言傳身教流傳給我們的。
三國演義開篇有云:“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裡的“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