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5 頁)
與“分”就是對立統一的唯物辯證法關係。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老子說:“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商鞅說:“以戰去戰,以刑去刑。”
以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失敗是成功之母。”“置之死地而後生。”“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等,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警句裡面也蘊涵了深刻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物壯則衰、絕處逢生、致陰致陽、致柔致剛、滴水穿石、窮寇勿追、反敗為勝、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破釜沉舟、絕處逢生、枯木逢春、返老還童、因果報應、新陳代謝、瑕不掩瑜、白璧微瑕、推陳出新等等,成語中也蘊涵了深刻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正是因為我們的先賢聖人為我們留下了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所以我們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總是避免鋒芒畢露,總會留足遊刃有餘的空間。體現出來的是以“得體”為第一要務,這個“得體”的處世哲學的集合就組成了我們的禮儀之邦。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辯證法理論思想運用於軍事戰爭的成功案例。
秦始皇稱霸於列國。他的小兒子胡亥繼承父業,也想稱霸於列國。為此,他剛剛登上王位,就派大將章邯率領大軍首先打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隊伍,然後北渡黃河前去攻打趙國。
但趙國哪是秦國的對手?於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國去請求援助。
趙國的使者到楚國後,就直奔楚宮去見楚懷王,一五一十地哭訴起了秦將章邯攻打趙國的暴行……
當時,項羽正好在場。項羽怒火中燒。他對楚懷王說道:“我們應當馬上發兵救趙,我願去跟章邯拼一個死活……”
隨之,楚懷王就派項羽做為上將軍宋義的副將,領兵前往救趙……”
但誰知宋義是個膽小之徒?楚國的兵馬行至安陽(當時的安陽是現在的山東省曹縣)後,就安營下寨,不再前進,一連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動,不敢與秦軍決戰。這可把項羽氣壞了。一怒之下,他把宋義殺了。
殺了宋義之後,項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將領英布等人帶領兩萬人馬要渡過漳河去打秦將章邯。聽說楚軍要渡過,章邯派兩秦將司馬欣和董翳帶兵去攔阻。那兩個秦將不是英布等人的對手,一交鋒就打了敗仗,急忙後退。於是英布等人就順利地渡過了漳河並牢固地佔領了河的對岸,接著,項羽即率領所有的軍隊都渡過河去。就在全軍剛剛渡過河後,項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許帶上三天干糧,把所有做飯的釜(即鍋)砸了,把所有渡過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營也毀了。他並對將士們說:“成敗在此一舉。這次咱們打仗,只准進,不準退;三天裡頭必須將秦兵打敗。我們要和敵人血戰到底,不獲全勝,誓不收兵!”
將士們看到鍋砸了,船沉了,一點退路也沒有了,因此,就都抱著死戰到底的決心和秦軍拚殺起來。結果,楚兵以一當十,喊聲震天,銳不可當,大敗秦軍,救了趙國。
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軍事謀略就是一種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也是中國唯物辯證法的典型例子,中國人在涉及到辯證法思維的時候總會引用這一典故。
古時候,塞上有一戶人家的老翁養了一匹馬。有一天,這匹馬突然不見了,大家都覺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