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4/4 頁)
於有形的世界,它是上邊也不明,下邊也不暗。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它綿綿不絕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間,似乎是有個物體,又難以言狀。歸根結底“道”不是以一種有形的形體體現出來的,好比能量轉換不是一個物體轉變成另一個物體一樣,不能用“物”來描述。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就是說“道”是無形的形狀、是無象的表象,這個現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姑且用“恍惚”來描述。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你想在前頭去迎接它的話,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你要是想在後面跟著它,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聖人就是依據古代先賢總結出來的知識和經驗在結合自己總結的知識和經驗,就可以指導或借鑑今天的所作所為。知道古往今來事物的來龍去脈,並順應這些規律行事,就是“道”的綱紀。
筆者感悟
本章老子闡述的內容非常難以理解,其實老子闡述的就是人類的認識過程。
萬事萬物本身固有的內在本質規律就是“道”。早期人類為了生存、繁衍,不得不被動的去認識自然規律,不斷髮生的自然現象在他們腦海裡產生印象,他們需要把它描述出來,這個“描述”就是“名”的產生過程。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漸加深,人類會把已經認識到的支離破碎的“名”加以整理、整合就產生了“知識”。知識不是一天兩天產生的,是透過無數代人艱苦努力實踐總結得來的,又透過一代傳一代流傳下來的。後來者因為沒有親身實踐,所以學習了前人的知識當然是抽象的,所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就是這個意思。後來者必須把學習到的知識聯絡到現實生活中去經過親身實踐,才能真正把抽象的知識與現實客觀實際相結合,這就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深刻內涵所在。
本章老子向我們闡述了:古為今用的哲學思想。“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學習前人認識自然所總結出來的知識,用這些知識進一步探索自然奧秘,再總結出更新的知識,以指導後人更深層次的探索更深層次的自然奧秘。
中華民族古為今用的思想
中華民族古為今用的思想
老子說:“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理解:把前人經過無數次失敗、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運用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實踐中去,就是中國人“古為今用”的思想體系。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賢就已經意識到了,借鑑前人總結出來的現成經驗,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以總結,這樣做事成功的機率會大大的提高,失敗的可能性會壓縮到最小。
*同志,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了“韜光養晦”四個字,用來指導我們在對外關係中的心態和姿態。這不僅使整個國家深受其益,而且還使得廣大群眾深受其福。我們沒有因為國力強大就去欺負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而是“韜光養晦”,廣交朋友,呼籲和平,別的國家也願意和我們拍著肩膀交朋友。
*同志2002年10月24日在美國做演講,引用孔子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指出“和而不同”是社會事務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這是至高無上的評論。
2002年5月28日,李瑞環同志在英國演講,指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講到“和實生物”,意思是,事物只有和諧相處才會產生新的事物。比如夫妻,只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