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2/5 頁)
利。若是就這麼交出去,又心有不甘。
“陛下,微臣認為,我大宋乃天朝上國,當有大國氣度,區區二十三城,且是遼國舊城,人心不伏。即便我大宋得了,也難以管轄。既然大金皇帝派人來要,索性送於他們。以表大宋與金修好之誠意。”百官之首,公相蔡京出班奏道。他的話,代表了朝中大多數人的意見,連年征戰,內憂外患,大臣們早就盼望過過安穩日子。
趙微微頷首,似乎也對這個意見頗為贊同。可王鈺上奏,極力反對交出二十三城,並陳述了種種利害關係,他的意見,也有道理,不能不考慮。
“陛下,臣認為,萬萬不可!”這兩年來,朝中已經少有敢公開和蔡京唱反調的人,眾臣尋聲望去,只見是參知政事尚同良。參知政事,即“參政”,為副宰相,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執宰”。從前,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都曾任此職。這尚同良雖然身為副相,但平時很少聽他對朝政發表什麼見解,人稱“三不知宰相”,一問三不知。以至於,上到皇帝,下到同僚,幾乎忘記了他的存在。
此時,見他突然發言,眾人都感驚訝,趙更是笑問道:“尚愛卿,朕從前問你國事,你都是一概不知,怎麼今日倒……”
那尚同良,年近花甲,鬚髮斑白,也算是兩朝老臣了,此時聽天子垂詢,上前奏道:“陛下,那二十三城,乃王太尉率南府軍浴血奮戰所攻取。若是送於金人,朝廷如何跟戰死沙場的忠烈們交待?臣昨夜看圖,那二十三城,分佈於幽雲十六州正前方,若他日局勢有變,正可阻擋金兵南下。王太尉攻取此二十三城,可謂遠見卓識。”
他方說罷,群臣議論紛紛,眼下的輿論方向,都是宋金友好,睦鄰永存。這尚同良不是故意跟大家唱反調麼?這老頭子是不是吃錯藥了,平日一問三不知,今天轉性了?
“尚相的言論,臣不敢芶同。陛下,以臣看來,金人滅遼,殺人一千,自損八百。眼下遼國舊地,局勢未穩,金人斷然不會出兵南下。金國皇帝,已經承認幽雲十六州為我大宋固有領土,這便是在向我大宋釋出善意。畢竟,我朝在幽雲十六州,屯兵十餘萬,更兼王太尉南府軍驍勇善戰,金人也不得不考慮。所以,臣認為,便把那二十三城,送於金人,從上此劃地而治,永為睦鄰。”檢校太殿梁師成,也出班聲援蔡京。
群臣爭論不休,趙左右為難,這場廷議,又不了了之。但大宋決策層的意見,已經初露端倪,大多都傾向於與金國修好。
而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王鈺,正雄心勃勃,厲兵秣馬,只等時機一到,便上奏朝廷,攻打金國。誓要將大宋領土,擴張到他所熟知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
王鈺的帥府,自從攻佔遼國二十三座城池後,便已經遷移到原遼國鹹都州內。南府軍關勝所部,更是出城三十里,在平州關前駐紮。而平州關一出去,便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今東北平原),非常適合大規模騎兵作戰。金兵也是早就想到這一點,趕到了南府軍之前,搶佔平州關,以關前一條小河,為“軍事分界線”,宋金兩軍,不得逾越一步。
正值秋高氣爽,鹹都城內,因戰亂的原因,百姓逃離城郭,是以城內有些蕭條,入目盡是宋軍騎兵,往來巡弋。兩匹駿馬,飛奔入城,剛進城門,便被騎兵攔下。那馬上兩人,都是四十左右光景,身著便裝,見騎兵阻攔,自報家門:“我是騎帥府趙光趙大人麾下戰將,有急事求尉。”此時,宋,以四衙統領全國軍隊,殿前司稱殿帥,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稱步帥,幽雲騎軍司稱騎帥,但民間多稱幽雲騎軍司為南府軍衙門。
這日領軍巡城的,正是原梁山徐寧,聽那人自稱都虞侯趙光手下,在馬上拱手道:“太尉鈞旨,凡入城者,必須仔細盤查,任何人不得例外。”說罷,便要指揮軍士,上前搜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