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純導(第1/3 頁)
兩人今天的拍攝都完成後,跑到了一處幽靜的小酒館,喝酒、談閒天。
“我打算參加今年的peer電影節。”大野長治道,“拍廣告是為了籌集拍攝資金,已經攢得差不多了,打算下個星期開機。”
“你父親不肯資助你嗎?”藤原圭問道。
大野長治其實是個富二代,吃穿不愁,家裡的產業可不僅僅只有大野書店,只是書店的工作最清閒,他才選擇在這裡頭工作。
“我沒跟他提,我打算自己攢點錢。”大野長治道。
藤原圭沉默了一下,問道:“電影劇本有了嗎?”
“我自己寫了一個。”大野長治道,“怎麼,你要看嗎?”
“可以。”藤原圭點點頭。
大野長治從身後的揹包裡掏出幾張紙,遞給藤原圭,在小酒館昏暗的燈光下看了起來。
藤原圭把劇本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然後嘆道:“大野,你並不擅長編劇。”
這份劇本和大野長治前兩部電影的劇本幾乎差不多,劇本里充斥著各種隱喻,但是卻沒有一個順暢的故事,作為一個電影劇本來說是不合格的。
藤原圭看過大野長治的作品,發現作為導演,他並非毫無才能。他的鏡頭語言非常優秀,而且時常會有一些靈光一現非常有意思的想法。
但是他也有一個顯著的缺點,就是他並不具備編劇才能。
他之前的兩部電影都是自編自導的作品,而他自己寫的劇本非常糟糕。
其實與其說是糟糕,倒不如說是大野長治根本就沒考慮過除他以外的觀眾。他的電影就像是給他自己創作的,就像是一個只要當事人才能理解的荒誕離奇的夢,角色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夢囈,做夢的人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外人卻無從知曉。
如果大野長治是個已經功成名就的導演,他的那兩部作品或許會被人不斷地進行解讀與解構,來分析他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臺詞背後的意義,但是很可惜,他只是個無名小卒,觀眾看到那些令人無法理解的情節時,只有一個想法:這都是什麼玩意兒?
第一次看大野長治電影的時候,藤原圭從裡面看出一種熟悉的感覺,後來才反應過來,大野長治的電影和一個作家的作品風格有些相像。
村上春樹……
說起村上春樹,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只有《挪威的森林》這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在曰本本土的銷量已經破千萬了,藤原圭一開始也想過文抄這本書,但是一來當時的自己沒有村上春樹這樣的名人效應,二來這本書是80年代的作品,可能與時代不相容,所以放棄了。
但實際上,這本書的流行度之所以那麼高,是因為這本書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世俗化的一本。據說《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有自傳性質的一部小說(羨慕),比起其它的小說,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更加完整,也更順應讀者的閱讀習慣。
村上春樹的更多作品都是充滿著政治隱喻,晦澀難懂的,比如說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之一《海邊的卡夫卡》。
這本書藤原圭初看的時候,看得稀里湖塗的,裡面各種弔詭的情節,古怪的敘事節奏,簡直就像一個毫無邏輯的夢境,看得讓人頭疼。
對於大部分讀者而言,也很難被勾起閱讀興趣。藤原圭第一次看的時候,也只是把書裡一些開車的橋段看了,直到年紀稍長,才把整本書零零散散地看完。
藤原圭覺得,這本書之所以會有人買,有人看,百分之九十的原因是因為這書的作者是村上春樹。
要想在作品裡不遵章法,還能有人買單,你得先成為名人才行。
而大野長治之前似乎沒能明白這個道理,拍出的作品完全不顧觀眾感受。
而他最近似乎有些意識到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