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3 頁)
岳家在北伐中連連獲勝,高宗等人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是當嶽飛加快了北伐的步伐,長驅中原,高宗和秦檜就惶惶不可終日起來。
高宗對戰爭前途始終存著兩種心理,既怕宋軍大獲全勝,又怕宋軍大敗。儘管嶽飛一再真心誠意地表示,北伐成功要解甲退隱,高宗總是放心不下,紹興七年嶽飛自動解職和奏請高宗建儲兩件事,高宗一直心懷不滿,生怕嶽飛等掌握重大兵權的將領會起來謀反。而如果戰爭失敗了,高宗就有可能會淪為金軍的階下囚,連個金國&ldo;臣子&rdo;的地位都保不住。紹興元年以來宋軍的屢次獲勝,並沒有消除高宗對女真貴族的恐懼心理,他始終沒有信心,總是對敵人的力量估計過高,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低。嶽飛節節推進,按道理高宗應該高興才是,但實際上高宗的心七上八下的,如揣了一隻活蹦亂跳的兔子。因此他在詔書中一再地叮嚀嶽飛,要儘量避免與兀朮大軍決戰,藉口就 是要保衛全軍的安全,保住原有的地盤。
秦檜自從被金軍派回宋朝,他的奸細的身份決定了他和抗金事業勢不兩立,而且還要千方百計地破壞抗金大業。但由於前方各戰場捷報頻傳。秦檜害怕他的金軍&ldo;上司&rdo;要怪罪他,因此一直想著怎樣停戰言和。但是,憑著他三省和樞密院的省札發號施令,嶽飛、韓世忠等功高權重的統帥,不見得會理睬和聽從。按照朝廷慣例,只有皇帝的親筆手詔,才對大帥們具有約束力,而皇帝的手詔一般是在和宰執大臣商議後,由宰執大臣來起草的。
七月上旬,宋、金雙方在東線和西線戰場處於膠著狀態,彼此都沒有太大的進展。這時,在中線作戰的張俊已經率兵撤退,只有岳家軍仍堅持作戰,長驅猛進,攻勢非常猛烈。秦檜感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可以逼迫嶽飛退兵,於是便急忙向高宗提出讓嶽飛班師的建議,理由是嶽飛孤軍作戰,再作抗擊就會招致全軍覆滅。除此以外,秦檜還唆使殿中侍御史羅汝楫上奏,圍繞著班師回朝勸說高宗,說 :&ldo;岳家軍兵員少,將士也不多,打了這麼長時間的戰,人民疲憊,國家也貧乏了,供給跟不上,如果嶽飛再接著揮軍北上,那就極其危險了,願皇上下一道詔書,令岳飛及時班師回朝 。&rdo;此時班師,一來不會大敗,二來也不會大勝,正合高宗長久以來的想法。於是,毫無主見 的高宗在郾城大戰期間,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秦檜等人心裡樂開了花,只等著向金軍邀功。
嶽飛在郾城大戰前夕,曾將兵力匱乏的實際情況上報朝廷,希望朝廷下命令,讓各路軍馬匯聚到郾城,共同打擊敵人。但是,奏章一去十幾天,朝廷並沒有支援一兵一馬,岳家軍盼啊盼,拼著命全力抵抗,好不容易熬過了郾城和潁昌兩場苦戰,誰知盼來的卻是一道班師詔。
嶽飛大為詫異,他感到這道&ldo;措置班師&rdo;的詔命份量非常重,它意味著朝廷不可能派其他各路軍北進協同作戰,並有切斷供養、重演長驅洛伊時因糧草不到而導致士兵餓死的悲劇。戰爭形勢的變化,已不再像北伐初期那時各路軍互相配合那樣聲勢浩大,令敵人難以抵擋了。孤軍深入,勢單力簿。而如果一旦班師,那麼這十幾年來的浴血奮戰的成果,將會完全失去,而一旦失去這樣一個一統中原的大好時機,再談什麼中興大計,就將永遠難以成功了。
極端憤慨的嶽飛,不願就這樣輕易捨棄即將到手的勝利果實,他沒有下令終止向開封的進軍,而是寫了一封言詞非常激烈的奏章,反對&ldo;措置班師&rdo;。
嶽飛抗旨不行,令高宗又驚又懼。這使他想起在北伐剛開始時,他派李若虛去向嶽飛傳達&ldo;班師&rdo;的口詔時,嶽飛依然像這次一樣拒旨不受。這令他又心 生怕意。歷代武將奪皇權的歷史一齊湧到高宗的腦海里,他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