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4/4 頁)
迷惑,而忘記了自己是坐在一列向前賓士的列車上。他以為車廂內的生活就是唯一的生活,車廂內的世界就是唯一的世界。
為了生的目標和目的永遠都在未完成之中,但人生的那個最終目標卻來了,所有未完成得都趨於圓滿和結束
我們的宿命
生命的正面價值
我們一直在接受這樣一種教育:要堅強的活下去,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輕言放棄生命。要樂觀的活。但是,在有些時候,人並不是堅強的活著,而是,苟且的活著,苟延殘喘地活著,失去尊嚴的活著。此時的死就不再就有負面意義,就不再是對生命的否定,而是提升了生命,是在更高意義上對生命的肯定。人死了,擺脫了人生一種負面景象,生命的正面價值就顯現出來。不能高貴的生,就高貴的死。
我們的宿命
生命總是要恐懼死亡的,總是要為生命的必然消失而痛苦的,這是生命至深的本能,任何理智理性都不能使之去除。甚至可以說,求生畏死正是生命本身的特徵。我們完全可以進化成一種對死亡不會產生痛苦的動物,但這種動物在生命之初就滅絕了。我們帶著對死亡的痛苦留存了下來,正是死之痛苦保留了我們。其實,死本身無所謂好壞,只是我們對他的痛苦感受,促成了它的悲劇性效應。我們不能不留戀和熱愛生命,不能不恐懼和厭惡死,這就是我們的宿命。
片斷與瞬間
人作為一種智慧動物,他可以預先的知道一些什麼,並以此來設計人生,也就是說它可以掌握一點提前量。所以,他的一些行動就不只是針對此時和現在,就不只是對目前當下的被動反應,而是積極的指向未來,其中包括未來的死。可以說,人的許多行動和打算,都有意無意的滲透著死的精神。死並不是在最後一刻決定人的命運,他還影響到整個生命過程中的無數個片斷和瞬間。 。 想看書來
同是一個生命
同是一個生命
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隨著時代而變,對世界萬物及生命的感受也日趨精微和複雜。我們今天所面臨和思考的問題也非古人所能想到,如果說古人的心靈是一面平鏡,那麼,今人的心靈就是一面凸鏡,折射著無數方向的光。
談不上好與不好,幸與不幸,對生命本身而言,身為古人和身為今人並沒有什麼區別。看彩電,住洋樓,玩電腦,坐小車是活著。住茅屋,穿粗布,也是活著。進步和進化那是社會和生物界的事,生命全不理會它們。生命內容和生命本身豈能同日而語。生命內容永遠處在變化之中,而生命本身卻意味著永恆。一個生命誕生了,它就永遠保持著生命的品性和本性,而不會有所改變。所謂人是會變的,指的是社會的人,生活的人,現實的人,而不是生命的人。
我不會羨慕一百年後的人,如何享受我今天連想都想不到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也不會為古人沒有坐過飛機,看過彩電,而為今天的自己沾沾自喜,作為一個生命,我活過,這就夠了。
生命的功能
A 如果從此時不再出生,那麼,不過幾十年,這個世界也就看不到幾個人了,新的生命的來到,填補了離去者的空缺,使這個世界不至於逐漸蕭條下去。生命不斷離去,又不斷再生,以複製的形式維持著世界脆弱的平衡。
B 從整體上說,人類個體的獨特性被充分忽視,只有當他作為生命複製體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