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1/4 頁)
離開教室,那一群花蝴蝶一樣的女生們依依不捨地離開校長,繼續爬山。過了一座橋,就是教學區,那裡集中的是年齡稍長一些的男生。拐角有鯉魚池,錦鯉在裡面游來游去,旁邊是辦公區,裡面有校長室、財務室等等,一排排的房子,都是辦公室,地方不大,但是,功能還比較齊全。
據說,這裡曾經是內地人偷渡的第一站,他們沒地方去,沒有合法身份,就在這裡開荒種地、養豬,因此,這裡是非法移民的集中區。但是,這裡條件太差,沒有一塊好地,全地都需要開挖,非常難。
內地人就是死也要死在荒島上,不肯回內地,港島政府沒有驅趕他們,將他們弄到村裡,成為村民,離開了荒島,荒島越發荒蕪,還有一些舊的豬圈,那些石頭壘成的遺址還在,一些石頭砌成的屋還在,只是屋頂壞了,開墾出來的田地重新長了茅草,也逐漸荒蕪。
校長來到這裡,帶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收拾了這些舊東西,像愚公移山那樣,又像螞蟻搬家,漸漸將荒島收拾得適合人居住了,而且,用科學的管理,比較合理地設計,建立書院,收容港島上的不良青少年,讓他們在荒島修身養性,學點本事,好在社會上生存。
開始政府不同意,後來發現校長是基督徒,信心比較好,經過考察,人沒有問題;加上社會上的確有些青少年問題,政府解決不好。對於違法但是情節不太嚴重,後果也不嚴重的,就同意交給社會組織來進行行為矯正。因此,書院取得了辦學資格,一些輕微的刑事犯罪,一些年齡偏低的,都被送到這裡,接受老師和專家的幫助,讓他們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但是,這些事需要一些願意犧牲的老師和愛心人士來做。
在這裡做事,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他們就是一些邊緣人,前進一步,就是罪犯;後退一步,就是正常人,介乎兩者之間,的確十分尷尬。
書院所做的事,比較有意義。青少年的矯正,做起來非常難,但是,校長不怕難,憑著愛心,憑著上帝賜給他的力量來做事,克服了困難,發展到今天,的確不易。
要想在這裡生存,首先要解決的是吃水問題。德志在做水利專案,對水的問題,也特別關注,他看到書院的大水池裡裝滿了水,再問,原來,是從山上引過來的。校長找到了水源,外面山溝裡也有水,但是,看起來,流經了不少地表,顯然不乾淨。這裡的水,是從山洞裡引出來,有泉源,四季不幹。內地逃跑出來的,到了荒島,先要做的事,就是尋找乾淨的水源。他們成功了,但是在撤離後,這些地方都廢棄了。
校長聰明,按圖索驥,再加上有些遺蹟,很快找到了水源,接駁到校區,成為書院的生命之源。
廚房旁邊就是食堂,食堂有兩部大電視機,高高地懸在上面。到了吃飯的時間,學生們排排坐,吃飯,看電視,次序井然。
德志被邀請進入空調房,裡面有電視製作的機器。這也是一門課程,專教學生學習電視新聞製作。書院有自己的電視臺,記者和編輯,包括後期製作,都非常齊備。
經過介紹,學生們學習電視節目製作,將書院作為小社會,對發生在書院的事進行報道。
算是實習了,製作好的節目,拿到港島電視臺播出,也有不小的影響。包括村民驅趕書院的訊息,他們也製作了節目,在港島電視臺滾動播出,經常更新,讓市民瞭解到實情。
安裝空調的房間其實就是電視節目製作室,學生的作品,堆碼得整整齊齊,還都是錄影帶的東西。隨便播放一集,德志隨便一看,覺得比內地電視臺的新聞還真實可信。因為,書院電視臺更關注人的內心真情實感,不是為了給領導好看,也不是為了完成任務,他們是真的在做事。
參觀完了書院電視臺,繼續拾級而上,看到有些靶場,校長介紹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