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3 頁)
琉璃河燕國墓地的斷代
武王伐紂並取得勝利之後,為了鞏固剛剛建立起來的周王朝的統治,除了安撫殷商遺民之外,周政權還採取了&ldo;選建明德,以藩屏周&rdo;的政策,即分封周武王的同宗、親戚和功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形成拱衛周王室的屏障。史載最早一批受封的人員中,就包括周公家族的魯,召公家族的燕和姜太公(呂尚)家族的齊。
作為周武王最重要的輔佐臣僚之一‐‐召公,是武王的堂弟,因早年採食於召地,故史稱召公。在西周初期的政局中與周公並稱,《尚書》中稱&ldo;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左右&rdo;,可見召公在西周初年是一個位高權重的顯赫人物。《詩經》載當年周武王在召公的輔佐下,一天開闢疆域達上百里,後來歷經成王、康王,位居三公、太保之要位,與周公平起平坐。武王得天下後,最早給予召公分封就國的獎賞,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召公受封的領地具體在什麼地方,一直是史學界存有爭議的問題。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在河北淶水一帶;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認為在河南偃城一帶;而另一位史家陳夢家在他的《西周銅器斷代》中乾脆作出了&ldo;西周時代燕國的都邑所在不易考定&rdo;的結論。20世紀60年代末,由於各種機緣巧合,考古工作者終於在琉璃河發現了線索。
從1972年開始,由北京市文物部門組織的考古隊在琉璃河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材料明白無誤地證明,琉璃河就是召公的始封地,而琉璃河的黃土坡就是燕侯家族墓地,召公的領地終於被考古學家找到了。
從1981年開始,北京市文物考古隊與已劃歸中國社科院的考古所合作,共同組成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隊,隊長由社科院考古所考古學家殷瑋璋擔任。考古人員連續解剖了兩處遺址,發掘了200餘座墓葬與車馬坑。1982年,美籍華人、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到琉璃河發掘工地參觀、考察,面對龐大的發掘氣勢和考古人員的工作成就,張光直寫下了&ldo;嘆為觀止&rdo;的留言,表達了自己的讚譽之情。而1986年10月發掘的著名的1193號大墓,在學術界引起轟動,從而把燕國史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據殷瑋璋回憶, 這座大墓曾遭到過盜墓賊的光顧,有些器物或毀壞,或被拿走。當整個墓坑被挖到底部時,考古人員發現這是一座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在整個琉璃河遺址發掘過程中,過去曾發現過一條或兩條墓道的墓葬,具有四條墓道的大墓還是首次發現。尤其引人注目並感到驚奇的是,四條墓道分佈在墓室的四個角上,並以墓坑為中心,呈■字形向外散開。整個墓室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四壁整齊,但愈往下,四壁漸趨收縮。經測量,墓穴至距地表8.4米時,南北長度為5.6米、東西寬為3.44米,墓底距地表10.25米。就其規模而言,這座大墓是琉璃河遺址任何一座墓葬都無法匹敵的。從已發現的商代和西周的大型墓葬看,凡有墓道的墓都為具有貴族身份的人所用。至於有四條墓道的墓,從安陽殷墟西北岡大墓的發掘情況來看,應屬於王侯一級的人物所使用。因此,琉璃河遺址所發現的1193號大墓,其主人必然是一地位顯赫的燕侯。至於究竟是哪一代燕侯,當然需要結合墓中的其他出土物進行綜合分析。
第七章 周革殷命的歷史轉折(8)
當1193號大墓發掘到底部時,已是1986年的11月下旬。嚴寒的冬天來臨了,天空開始飄起雪花。為了趕在封凍前將墓葬清理完畢,考古人員加快了速度,冒雪清理。就在清理即將結束的前一天,負責墓底清理工作的考古人員,意外地從墓坑東南部的泥水中發現了兩件完整的青銅器物‐&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