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第2/3 頁)
rdo;
1953年,梁思永在北京大學中關園96號梁思莊家休養,每天上午都在院內葡萄架前曬太陽自1950年秋開始,中科院考古所人員幾乎傾巢出動,在夏鼐帶領下,先後對河南輝縣琉璃閣和趙固、北泉等地東周遺址進行大規模發掘,發現車馬坑數座,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物。梁思永不僅在家中主持考古所的日常工作,還為參加發掘的青年考古學家們撰寫《輝縣發掘報告》具體輔導,並親自撰寫報告參考提綱。當時剛進所不久的青年學生,後成為著名考古學家的安志敏晚年回憶:&ldo;從我們到考古所那天起,(梁)便給我們佈置了必讀的書目和學習計劃,每週還要填表逐日匯報學習和工作情況,並經常同我們談話以便作更深入的瞭解,從治學方法到思想修養無所不包,以督促和愛護的心情幫助我們克服思想上和學習上的缺陷,為考古研究所培養了一批新的骨幹。&rdo;
就在這一時期,各地基本建設全面展開,幾乎每天都有地下文物出土,而專業考古人員十分短缺,難以應付四面開花的新局面。為有效搶救、保護地下文物和古代遺蹟、遺址,1952年至1955年,中央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聯合舉辦了四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號稱文物考古學界的&ldo;黃埔四期&rdo;。梁思永對這項工作表示了極大的熱情,從教學人員的配備、課程設定,以及實習選點等等細節問題,都作了認真建議和安排,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來自全國三百四十一位文物幹部接受了培訓,並很快成為各地區的業務骨幹,許多人後來成為文物界著名的大佬。同樣是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北京大學歷史繫於1952年成立考古專業,梁思永帶病給予支援並參與籌劃,為新中國考古學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許多年後,1952屆的北大考古專業畢業生在回憶往事的時候,總是念念不忘梁思永作為這項事業的開拓者施於自己的恩澤。
梁思永之死(3)
1953年2月,梁思永心臟大幅度衰竭,身體更加虛弱,只得脫離工作安心在家休養。到了1954年春天,梁思永心臟病發作,入北京人民醫院救治。3月8日,李福曼打電話叫時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梁思莊到醫院,當梁思莊匆匆趕來時,頭腦尚清醒的梁思永握著她的手說:&ldo;我將不久於人世,要和大家永別了!&rdo;
據吳荔明回憶,在梁思永生命垂危的最後階段,一直沒有為自己的病情和痛苦哼一聲,一直默默堅持著,為戰勝病魔奮鬥著。突然有一天,&ldo;三舅(梁思永)對著和他相廝相守二十二年的三舅媽平靜地說:我不奮鬥了,我奮鬥不了啦,我們永別了!&rdo;
1954年4月2日,梁思永病逝,中國考古學界一顆巨星在他五十歲的英年隕落,科學界同仁無不傷感悲泣。梁思永的遺骨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由梁思成親自設計的漢白玉臥式墓碑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墓誌銘: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梁思永先生之墓
一九〇四年十一月十三日生,一九五四年四月二日卒
郭沫若敬題
對於梁思永的墓誌銘,許多年後,有人認為郭沫若如此題刻,是對這位學術巨人的不敬。梁思永的成名來源於他對中國考古學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他的業績是透過一個無與倫比的考古學家的身份創造的,絕非一個&ldo;考古所副所長&rdo;這樣一個官僚職位可與之相提並論。失去了考古學家的頭銜,梁思永便不再是人們心目中崇敬有加的梁思永,也不是1948年當選為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學術大師梁思永,而只能是宦海浪潮中,一個整日戰戰兢兢的刀筆小吏。1927年2月,梁思成由美國致信父親梁啟超,對自己和弟弟梁思永所學專業於國家民族進步,提出了到底是&ld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