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知識的力量(第1/2 頁)
“典籍中有載,李廷珪墨之耐用堪稱一絕。研磨之後,邊緣鋒利如刀,足以裁紙無礙。昔有人以李廷珪墨抄錄整部《華嚴經》,直至研磨掉墨條僅一寸之餘,尚未完成;更有甚者,每日書寫五千字,竟耗時十年才將一枚李廷珪墨耗盡。這些都是李廷珪墨獨一無二的特性,也正是鑑別其真偽的最佳方法所在。”
林之淡然開口,道:“然而,兩害相較取其輕。無論是在煉墨修行,抑或是用於靈符刻畫與法寶雕琢,皆容易損及墨寶的本質。如此看來,只剩下最後一個辦法,最為簡便且最為實效。”
“此子眼光獨到,反應敏捷。”
周老微微一笑,讚許之餘,悠悠吟道:“昔有世家子弟不慎將一錠李廷珪真靈墨遺落於靈泉池中,歷經一年之久,該子弟偶然臨池飲水時,又失手將一件金質法器投入池內。遂命擅長水系神通之人打撈,一同尋回墨寶,其色澤依舊,內外如初,毫髮未損。”
“浸潤於靈泉水中,觀李廷珪真靈墨的變化,此乃檢驗真偽最為簡易可行之法。這真靈墨質地堅硬細密,猶似玄玉一般,縱然置於水中千年,亦不會有任何消解。”
話音剛落,周老手中托起那塊李廷珪真靈墨,指向其上模模糊糊的銘文標識,說道:“諸位請仔細觀看,為何此款識顯得如此模糊不清。據吾推測,必是有人以此法驗明過真偽。墨錠上的蟠龍圖案以及‘御墨’二字,均以金砂細細勾勒,故而在水中難以溶解;唯獨此款識部分,塗抹了赤霞丹漆,久泡水中,丹漆便會逐漸化解,致使款識變得模糊難辨。”
“嘩嘩譁……”
四周聽眾們聚精會神地傾聽周老的剖析,不禁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此刻,林之心頭湧動著萬千感慨。對於墨錠上模糊的款識,眾人都已留意,但卻未曾深思熟慮,甚至將其視為疑點。唯有周老,洞察秋毫,由疑點入手,推理出令人信服的事實真相。這般眼力、這般心思、這般修為與素養,怎能不令人讚歎不已,生出由衷的敬仰之情。
此刻,林之終於深刻體悟到,何謂知識之力。他從眾人眼中看到了發自肺腑的尊崇之意,深知他們已被周老深厚的學識所征服。
就在這一刻,在熱烈的掌聲之中,林之身體微微顫抖,彷彿有一道靈光劃過腦海,一個念頭瞬間浮現出來。
他也渴望成為這樣的人物!即便依靠自身的特殊能力,能夠在困境之中洞察迷霧,揭示事物真相,但如果僅僅說出事實本身,卻無法闡明背後的道理,又有誰能真正信服呢?況且,即便是周老,也不是僅憑主觀臆測斷定真偽,而是憑藉確鑿無疑的證據,贏得了眾人的認同。
因此,自己的道路依然漫長,還需潛心修煉學習。
驀然間,林之意識到,這次參與交流盛會的所得,遠勝於翻閱數十本古籍珍藏心得。無怪乎高德全大師曾對他和俞飛白二人概括歸納出收藏之道的三個層次:一是博觀約取,遍覽群書,比他人見識更廣,機遇自然也會更多。
二是知行合一。書中汲取的知識,必須結合實物予以印證,在實踐中運用和領悟,方能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免蹈紙上談兵之覆轍。否則,恐怕難免鬧出按圖索驥那樣的笑柄。
盡信古籍,不如無書。古籍中的見解,有時的確正確無誤,卻又可能謬誤叢生。要辨明是非曲直,唯有依賴自身修行感悟的積澱與洞察。
然而,這修行體驗的積累,並非單靠個體獨自探尋就能輕易達成。畢竟我神州大地,擁有數千載深厚的歷史底蘊,所蘊藏的修煉資源及秘寶何其繁複浩渺,個人之力,實難以盡數掌握。
於是乎,便需各修士間相互切磋,汲取他人修行體悟,將他人之經驗納為己用,不斷積累提升,方有望成為錢真人、周真人、張真人那樣的鑑寶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