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5 頁)
不一樣了。薛楓開始邊在集市上轉悠,邊規劃著自己在唐朝的美好未來。
錢再多,也是會坐吃山空,得謀一條生存之路。自己該乾點什麼呢?想來想去,突然突發奇想:自己能不能開一個飯館呢?反正,自己曾經與一個特級廚師靈魂合體,廚藝絕對是超級一流。將現代社會的各種菜餚做出來給唐朝人吃,一定會引起轟動。
薛楓越想越興奮。說幹就幹,接下來,他除了買了一些米麵之外,還購買了大量的調味品和當時的廚具,一些蔬菜以及筆墨紙硯,最後買了一輛獨輪木車將採購的物資載著,喜滋滋哼著小曲地沿著原路返回,他一共花了不到500文錢。
薛楊氏早已迎候在路上。看到薛楓買回這麼多東西,她大吃一驚,“楓兒,你從哪裡來這麼多錢,買這麼多東西。”
“母親,你老就別管了,你放心,我們的苦日子馬上就要到頭了。”薛楓笑著將賣首飾的經過大略講了一遍。
……
在唐朝開飯館,自然要選址。地理位置不好,飯館很難引起顧客的注意。但薛楓最後還是決定就在家門口,酒香飄千里嘛,現代社會中,不是有很多特色飯店建在鄉村甚至是山裡嗎?只要飯菜有特色,那些好吃的有錢人總能聞風而至的。
首先是建飯館。他以每天每人半鬥米(也就是2文多錢)的價格僱傭了大楊莊裡的10名壯勞力,自己當起了建築設計師兼包工頭。別看2文錢少,但對於當時的農民來說,半鬥米可是一家人好幾天的口糧啊。
他用山腳下的黃沙(篩選後)、草木灰和黃土,按照1:1:2的比例配置了一種“建築土料”,他取名叫“唐泥”。然後,用四片木板釘成數十個四方的模子,約一尺見方。
“唐泥”用水調和好,倒在模子裡,取開模子,一塊方磚就現出來。如法炮製,2天的時間,他指揮“民工”們製作了數千塊“唐泥磚”。
磚大體夠用了,他又帶著“民工”們按照事先畫好的位置,開始挖坑——兩天功夫,一個長20米,寬10米,深半米的土坑。
做完了這一切,“唐泥磚”基本都固化風乾了。先在土坑底部鋪了一層磚,然後沿著四周壘起了牆壁。他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給“民工”講述用磚砌牆的方法,強調磚與磚之間錯開,要壓縫。
四周的牆壁起來後(2米多高、南面留出一個大缺口,作為房門),又用從山裡伐來的等長、等粗的木樑縱向置於東西向的牆壁上,用調和的“唐泥”糊好固定。木樑上鋪上厚達半米的茅草,茅草上再用薄一些的磚按照一定的規則堆砌成尖頂的坡狀房頂,類似於現代社會農村的磚瓦房。目的,自然是為了便於雨水流瀉,防止漏雨。
又用“唐泥”將房的四面牆壁糊了一個嚴嚴實實,在房後挖了幾條防雨道之後,一座宏大的超級建築就初見雛形了。
房內,也用磚壘起牆壁,將其分割成兩個獨立的房間和一個大廳,其間,都留出了門。
最後,是用水將整個房子都噴灑了一遍。薛楓清楚,這樣能讓磚與磚之間更加密封,更堅固。
至此,用了15天的時間,花費了500文錢,就建造起一座讓唐朝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奇異建築。訊息傳出,引得附近很多農民都跑來“參觀”,紛紛瞠目結舌,驚為“鬼斧神工”。
在房子後面,薛楓自己建了一個爐子,完全是現代社會農村常用燒柴火的那種上口下膛、三條腿的土質爐子。開飯館,少了爐子怎麼行。爐子上搭起了一個草棚,四周略加遮擋,一個簡易實用的廚房便完成了。
接下來,薛楓帶著自己“來”唐朝時,揹包裡的一些工具和刀具,帶著從其他村民家借來的一張大漁網,推著獨輪車,進山去了自己“走”出來的那個山谷。他知道,那裡,將是自己開飯館生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