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第4/5 頁)
葉晶每每談到馮曉剛,言語裡多少都有點瞧不上的意思。
這其實跟出身有關係葉晶、王都出生於北京復興路二十九號的總參軍訓部大院,同一個院子的還有華誼兄弟的王忠軍和王忠磊,他們都是根正苗紅的大院子弟,而馮曉剛小時候長在北京西郊的市委黨校的大院裡,後來父母離異,他和母親以及姐姐還搬出了市委黨校的大院。
一來黨校不算什麼牛逼大院,二來搬出大院後的馮曉剛生活貧寒窘迫。
這種情況下,大院子弟們瞧不上馮曉剛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為了跟這些大院子弟們混在一起,馮曉剛也真是捨得服軟!
馮曉剛高中畢業後進入部隊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
後來,部隊精簡整編,馮曉剛被迫提前退伍轉業。
退伍後,馮小剛到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做工會文體幹事,正是這個時候,馮曉剛結識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一個貴人鄭小龍。
鄭小龍出生於總後大院,正是馮曉剛羨慕的大院子弟。
當時,鄭小龍正在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主抓生產,誰想進中心,都要透過他,馮曉剛對他非常恭敬,整天跟在他後面跑,最後總算調到了電視劇中心當美工。
說是美工,馮曉剛那時其實就是打雜的,平時的主要工作是場記、劇務,有時候給美工打打下手,如果需要群眾演員,他也可以上陣有一部電視劇叫《凱旋在子夜》,裡面有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反派,一上場就被擊斃的越南軍官。劇組裡的人跟馮曉剛開玩笑說,看您長得特像越南壞人,瘦小乾癟、獐頭鼠目,外加一排大門牙,你不演這個太可惜了,於是馮曉剛就義不容辭地上陣了。
其實
馮曉剛明知大家的這個起鬨有點刻薄,但是他不介意,只要有機會,他都願意往上爬,哪怕這個機會多微小、多不堪這一點,和馮曉剛早期電影裡的小人物一樣,在逆境中抓住每一個機會掙扎,笑著面對每一個為難和嘲諷,就是為了有權勢者賜予的一點空間,更好地活下去。
和同時代的其他導演比起來,張一謀雖然大器晚成但再怎麼說也是科班出身,陳凱哥則生於電影世家,姜紋演而優則導,只有一點美術底子又沒受過專業學習的馮曉剛,可以說是野路子出生。
但是
馮曉剛比張一謀、陳凱哥、姜紋都有韌性及成功的**張一謀、陳凱哥、姜紋,在本質上都是清高和驕傲的,是有所堅持有所不為的,而馮曉剛考慮的只是如何在這個圈子裡活下去,他一點清高的資格都沒有。
後來,馮曉剛透過鄭小龍引薦和王見了面,吃了頓飯。
王一開始就不喜歡馮曉剛,但是馮曉剛天天王老師長王老師短的,顯得自己特弱。
他們那個圈子中傳出,未成名的馮曉剛像追求夢中姑娘那麼死纏爛打千方百計的討好王,甚至在飯局上被攆來攆去敬陪末座吃殘羹冷炙都在所不辭。
而王這個人雖然痞,但是卻有個原則他從不欺負弱者,因此也拉不下臉來趕馮曉剛走。
漸漸地,馮曉剛也就混進了王的圈子。
馮曉剛特會做人,見著這個圈子裡的誰都老師長老師短的因為他知道,這個圈裡,都是有點頭臉的,跟這幫人套近乎,總不會錯。
馮曉剛如此捨得服軟自然是得到了相應的好處。
在策劃《編輯部的故事》的時候,馮曉剛靠著王朔進了編輯組該劇一共二十五集,馮曉剛大概寫了七、八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王寫的,其他人寫的則都被斃了,是王朔幫著改稿,署上哥幾個的名字,而馮曉剛自己寫的呢,也都是在模仿王的語言風格。
到了拍攝《北京人在紐約》時,本來也沒有馮曉剛的份兒,但是鄭小龍頂不住王的說情,讓馮曉剛參與了導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