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部分(第1/4 頁)
早已遁過黃河,返回美稷去了。張郃趁機以戰帶練,把那五千匈奴兵逐漸融入漢軍陣營中去,還分遣兵馬,控制住了黃河上的幾個重要渡口。
據說匈奴人渡河別有一法,是把牛皮製成筏子,吹足氣以後即可使用。不過這種筏子也就能乘坐一人,外帶隨身的武器裝備,只要不在渡口下水,張郃完全有時間在其登岸之前便趕到封堵,到時候箭如雨下,都不必要射中人,只要射漏了筏子,則乘筏的匈奴兵就必死無疑。
同時,是勳在圜陰以北修基地也挺順利。他先搶蓋了兩個碉堡,一個用來置兵,一個用來儲糧,打算修成以後再以長牆相連,便於防禦。置兵的碉堡不大,長寬也就各百步,但是修得既高而固,雖然只能入住數百兵卒,卻可抵拒數千大軍。相比之下,儲糧的碉堡要大上好幾倍,倘若塞人,三五千的都塞不滿,但圍牆還不到一人高而已,馬雖難越,人則易登。
大概是為在省工的同時也加強糧草屯紮點的防禦力吧,碉堡外二十步還圍了一圈鹿砦。見天兒有從南方過來的車輛,粗布蒙蓋,駛入圍中。蓋城的匈奴兵瞧著直流口水——這得能存多少糧食啊!難道是大人怕拿下美稷以後,咱們第一年還沒太多產出,所以特意預備下了,以便後日之賞?他費那麼大力氣從各地運糧過來,總不成吃不完再運回去吧。
其實諸葛亮所獻的計策,雖然細節繁複,原理卻可一言以蔽之,就是“誘敵”。為了能夠全殲美稷的匈奴,非得將其主力誘向南方不可,示弱既然不易為,那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攻敵之所必救、屯敵之所必取。
是勳還怕美稷的匈奴人犯傻,故意在劉靖麾下大肆宣揚,這部分匈奴人還並沒有被徹底收服,偶爾逃亡幾個,跑到美稷,自然會向長老們稟報,說漢軍如何之強,只待修好基地,便會全線來攻。長老們要是腦袋沒進水,就必然先下手為強,派兵偷襲,使這基地總也修不完。
當然啦,匈奴還可能渡河反擊,直取離石,行“圍魏救趙”之計。但一來河東岸有張郃,還控制了幾處渡口,涉渡不易;二來是勳這時候不在離石啊,而在前線基地內,與其攻離石,何如攻基地?要是能夠將是刺史打跑甚至擒下,那危機不就徹底解除了嗎?
果然,大概二月下旬的時候,兩座碉堡還沒有徹底竣工,中間的城牆還沒開始砌,便有探馬來報,有敵來襲,只是……“並非匈奴,而是鮮卑!”(未完待續。。)
第十七章、以身為餌
匈奴和鮮卑,雖然都是遊牧民族,其實在外表上很容易區分開來。匈奴雜部很多,沒有統一的服裝,髮式也千奇百怪,多數為披髮。鮮卑則不同,人皆髠首,亦多索頭——也就是說,成年男子會剃掉部分割槽域的頭髮,剩下的頭髮還可能扎辮子,就有點兒象後世的清朝人,只是具體剃哪兒,扎幾條辮子,並無一定之規。此外,鮮卑大人喜好穿赭,只要瞧著首領們大多著赤黃色衣衫,那九成九就是鮮卑了。
此時鮮卑勢力雄大,盡佔草原大漠,東與夫餘、濊貊相鄰,西接烏孫,全都是他們的牧場。桓帝時曾有檀石槐聯合各部,結成一個強大的聯盟,給漢朝北疆造成強大壓力。好在這時候檀石槐已經掛掉了,其子孫不能服眾,各部又再星散,缺乏統一的指揮,為禍稍輕。鮮卑族按其遊牧區域和族屬,大概可以分為三部分,東部在遼東以北,中部從右北平直到上谷,而正當舊幷州以及涼州的,則是西部。其中僅僅是勳的朔州轄區內,就不下十邑,近二十萬眾,各有大人,見天兒跟匈奴人搶牧場,還時不時地揮師南下,劫掠漢地。
前不久,鮮卑人就又殺奔美稷去了。其實張郃在黃河東側搜尋的那名匈奴長老,還真不是被他嚇跑的,而是急著趕回去對敵鮮卑人。隨即聽說怎麼的,漢人也要趁機來攻?長老們當場就嚇傻了,趕緊聚集到一起開會商量。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