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5 頁)
這天作為節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人把六月初六這一天說是大禹的生日,《帝王世紀》雲:“鯀納有莘氏,臆胸折而生禹於石紐,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重修『裸』饗,歲以為常。”
是農村比較重視的一個日子,這一天算是不在節日裡的節日。不在節日裡,是說它稱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節日,但它又是農村的有著濃郁民間傳統的日子;說是節日,其實也就是鄉村農家樂呵的一天。'搜尋最新更新盡在。。||'
按節氣,此時已近大暑,入初伏。民謠唱:“知了叫,河水響,你看莊稼長不長。”這時節氣溫高,光照足,雨水充沛,秋莊稼長勢正旺,春茬穀子、黍黍等作物已開始抽穗。
於是就有了輩輩相傳的習俗:“六月六,看谷秀(抽穗),揭開包子一包肉。”意思是六月六這天晌午家家戶戶都要吃一頓肉包子。這是輩輩相傳的鄉風習俗,祈望秋收前風調雨順,秋收時五穀豐登。
吃的是一種心情,一種韻致,因而被綠『色』浸染的農家小院,日子便越發顯得鮮活生動,有滋有味。
六月六,民間亦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溼,萬物極易黴腐損壞。正值酷熱的“伏天”,民間有“曬伏”的習俗。家家戶戶將箱底的各『色』衣服,洗淨後,拿到太陽下曝曬,以防黴爛、蟲蛀、藏垢。
過去的知識分子人家則在這一天曝曬書籍字畫,以免蠢蟲蛀蝕。這曬衣服書畫的良好習慣至今存在,但已不拘限於六月初六這一天了。以前有人在院子裡曬肚子,人家問為何,他說是“曬書”,大樂。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玄奘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海中,撈起來曬乾了,方得儲存下來。因此寺院藏也在這天翻檢曝曬。寺院曬經也是一項儲存珍護文化遺產的必要之舉。
人們認為六月初六這一天曬過的衣服不會被蟲蛀,曬過的書則不會被蠹,因此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把各種衣物和書籍擺放在烈日下曝曬。夏日好天氣多得很,為什麼單單要選中這一天,據說曬衣物源自周武王。
周武王伐紂,大會諸侯於河南孟津。然後率軍渡過黃河,屯兵於殷都朝歌之南郊。剛剛紮營落寨,忽然天降大雨,全軍上下衣服鎧甲,甚至周武王本人的衣服盡皆淋溼。次日,六月初六,天空放晴,驕陽似火,周武王下令全軍趁此機會晾曬衣物。於是數萬人馬的衣物曝曬於烈日之下,漫山遍野到處都放滿了。其中還有周武王夫人的衣裙,特別耀人眼目。當地老百姓自然也要晾曬,紅紅綠綠的衣物掛滿房前屋後。事後人們發現經過六月六這天晾曬的東西,可以避免黴變蟲蛀,於是六月六曬衣物的習俗和“六月六曬紅綠”的諺語便流傳了下來。還因為這一天曬衣物是由周武王開始的,乃稱之曰“曬龍袍節”。
這天早晨,家家戶戶的女人便開始忙碌起來:發麵、割肉、摘菜、擇菜,人人像陀螺。
紅紅爍爍的日頭,感覺比平日要大三四倍。東邊的雲際裡,閃閃跌跌地折出些光來,正應了早霞晚霞,曬死蛤蟆的說法,看來,今日又是一個大熱天了。
孫剛家裡發麵、剁餡子都是他來乾的,案板子被他剁的“啪啪”響,大清早就熱的滿頭大汗。
村子裡的孩子們跟在大人身後吵吵嚷嚷湊熱鬧,他們這是盼著能趕緊吃上一頓香噴噴的肉包子呢。
晌午時分,家家戶戶灶間的火“呼呼”的燒著,屋子裡熱氣騰騰,待揭開鍋蓋,那暄乎乎、脹鼓鼓的大包子便展現在眼前,有韭菜餡的、粉條豆腐餡的、肉餡的,還有些西葫蘆餡的,正是“家家戶戶吃包子,戶戶家家餡不同”。
孫剛蒸了兩種餡的包子,一個是大蔥肉餡,一種是粉條豆腐餡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