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5 頁)
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不過,齊曉老家這裡的“扭一扭”,不是大家通常認為的“扭秧歌”,而是“打扇骨”,這是一種和迷信緊密相聯的活動。而過年的前一天,照例還要貼對子。
這一年沒有臘月三十,二十九晚上就是除夕夜了。
二十八一早起來,打過一趟拳後,齊曉到庫房把燈籠提了出來,今天的任務就是把它拾掇出來。
這對燈籠有半人高,仿的八角宮燈,純鐵的架子,是齊曉的大舅舅做的。
齊媽媽那邊親戚也不少,齊曉有三個舅舅和一個小姨。大舅舅因為小時候發燒注射慶大黴素導致耳聾,而一個人一旦在開口說話之前耳聾,那麼就再也開不了口了,哪怕他的聲帶是完好的。但是,我們也常說,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同時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聾啞人因為對事情更為專注,所以往往是能工巧匠,齊曉的大舅舅就是這樣。很多東西,他只要看過一遍,就能很快地自己做出了,甚至有時還想得更周到,做的更精緻,他們家的沙發就是他自己做的,也是用純鐵焊接的架子,恐怕用上一百年也不會壞。
這對燈籠就是齊媽媽拜託大舅舅專門給做的。架子很結實,只是上面糊的綢子和吊的穗子用上兩年就會顯得陳舊,需要經常更換新的,電線和燈泡也需要檢查。齊曉今天的任務就是讓它重新煥發光彩,工具和材料奶奶都提前準備好了。
齊曉需要先把燈籠上原來的東西解下來,再用布擦拭乾淨,將稀釋的漿糊,均勻地平刷在骨架表面,將剪好的大紅色的紗布輕附在燈架上,再換一個乾淨的刷子將漿糊刷平,否則,燈面將是一片髒亂。同時,裱糊的綢布也必須糊得沒有接縫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用彩紙紮好吊穗,掛在伸出來的八個像龍頭的掛鉤上,就算完成了。工作簡單,但是比較瑣碎,忙活了一上午,才算是完成了任務。
齊爸爸搬來梯子,將兩隻燈籠掛在臨街的大門口,拉上閘試了試,可以亮,至於糨糊,自己會慢慢陰乾的。這樣一來,晚上送上電,門口就會照出一大片光亮來。而且,到時候,各家各戶的燈籠亮成一條線,再亮成片,在村子裡,無論你走到那條衚衕,迎接你的都會是火紅的光明和溫暖。
這些燈籠也是形式各異,千奇百怪,從中也可以看出各家人的用心與否。有的門口就只是一對買來的現成的大紅燈籠,有的就是完全自己親手扎的。有鯉魚形狀,代表“年年有餘”;有當年的生肖形的,就需要年年更換新的;等等。
這些燈籠要一直掛到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所以,大年初一早上趕早起來拜年的,也不會無聊,這些燈籠會給他們平添許多樂趣。
這時候,不只是孩子,連大人們也都喜歡在晚上呼朋引伴,走街串巷。
有的比較文雅的人家甚至還會掛出燈謎,過路的任何人都可以去猜,只要猜對了就會有瓜果或是小玩意等禮物奉上。這樣的人家門口,到了晚上,往往就會聚上許多人,有猜的,有看的,湊個熱鬧,也為主人家添了許多節日的熱鬧和喜慶。
也不知道是從那一年開始,掛燈籠,看燈籠,也成了村子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甚至吸引了臨近村子的人來湊熱鬧。有的初二帶孩子回門的,孩子們為了能看到燈籠,都非要呆上一晚上甚至幾天才肯回家。
下午;齊曉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這件事是齊曉和兩個要好的夥伴一起做的,已經堅持了好多年。後來,齊曉上了大學,那兩個好朋友也陸續出嫁,這件事就終止了。這次,齊曉決定帶著小弟把這件事繼續下去。
原來,離齊奶奶家不遠的衚衕裡住著一位孤寡老人——王奶奶,是村裡的五保戶。每到過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