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我們總是喜歡刻意地追求某種東西,有時那東西俯拾即是。只是心境的差別,路徑的遠近。禪中的“萬物皆空”雖然看似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但實際上,我們對萬物就是一片空。包括人在內,所有的自在之物都只遵循著那本就存在的規律而行,“人的改造”也不例外。
這樣一來,好像人沒有了任何的作用,完全歸結到規律身上去了。就象細胞,我們感受不到他有什麼作用,但它的作用透過人的發育表現出來。既然人屬於世界的元素,元素當然屬於整體,人的作用要透過世界的自我改造顯現出來。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主宰,主宰世界的是規律,主宰我們的也是規律。規律是一切的主宰。
人只有適應這個世界的份。世界是自在的,人必須去適應他,因為“適者生存”。我們沒的選擇,更不要談什麼創造。自在之物不可能創造自在之物,我們只能叫它“適應”。學會適應的人才能真正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不然就只會被淘汰。
生在世上,適應才是硬道理。
萬事心生
經歷是一種內心的啟迪,其中的所有都讓我們感到一種擁有,卻又常常會很棘手。
好像這個世界原本就永遠不會存在真正的完美,一顆再純潔的心靈中也難免會有瑕疵的存在。而我們心靈中的那點黑的東西,總會在外界的境遇變化中把整個心靈籠罩。這個斑點就是人們心中都有的陰影,可能是悔,可能是惡,也或是其他不好的東西。
我們總說,只有從內部才能真正發生毀滅。所有外來的禍事都只能靠著內部的腐朽而肆虐。原本心靈的陰影加上外在的條件,便足以改變人的一生。
恐懼,只有我們自己才會真正給自己,別人或者他物根本無法去左右我們的心理。當我們恐懼來臨的時候,往往會去逃避,這似乎不受我們正常的控制,那只是一種本能的反射。幾乎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信仰,那是我們生命的機力;但我們每個人又都存在著各自的陰影,那是我們奮鬥的理由。
道家追尋的是那種無為的心境,人們無須刻意的去雕琢生活,自然的發展才會是最和諧的。生活要靠心來維持,生活的事物也要靠心來生成,無論是繁瑣或者歡樂,沒有人心的參與,便只能是一片虛無,平淡無奇。道追求的是心的自然,卻又是心的歡顏,其實不管是什麼,那都是心的作用,情感的變化罷了。
我們批判那些唯心主義者,因為他們顛倒了主次。但是如果我們的情感不存在的話,我們對世界完全的不用心,這個世界還是分不出什麼主次。整個自然界還在執行,但是似乎它已失去了意義,最起碼失去了對我們的意義。心與情感使得這個世界變得真正的有意義,無論是喜是悲,那都是一種生機,一種通靈。
所有的風景只能透過人的感覺而顯得美麗,所有的物品只能讓文化薰陶之後才會真正產生價值。世界上沒有善惡美醜,只有我們的心情,我們的情感。自然存在的東西不會為我們而變,但是我們的情感卻讓它們在我們的心裡發生變化。這就是心裡的世界,它只屬於我們自己,我們用這個世界去對比現實的世界,便產生了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一輪彎月,心情好時,我們誇她好美,彎得可人;心情不好之時,我們感到蒼涼,無限悲傷。其實月沒有變,變的是心。情感沒有徹底的永恆,情感就是一種善變的東西。生命也就是因為了情感的融入,才真正變得多彩而又不定。
那是一種互補的鑲嵌,沒有什麼好抱怨遺憾的東西。如果我們想追求真正的清靜,那我們只能把我們的情感變得冷淡一點,讓它沉寂起來。生活的繁瑣會因此而減少,而其中的多彩也會因此而褪色。
萬事心生。只有融入情感的事物才會真正的發生作用。一套一套的人生哲學,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