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和方有血緣關係、沒血緣關係,甚至連面都沒見過的人像牲畜一樣被殺掉了。
據一部野史記載,方孝孺被滅十族,到仁宗時才發現他有一支血脈改姓逃脫,不過是他子侄輩的男性,改姓為施,意為方氏人也。
無名施氏撰?這個無名施氏,難道是方孝孺的後代?
 ;。。。 ; ;
第二十四章 靖難之變
洪武三十五年,無名施氏撰,這個殘破的石塊表皮所代表的完整碑文上,究竟記載著什麼東西?
我繼續翻看侯斌留下的資料,洪武三十五年,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發生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件事就是靖難之變!
洪武三十五年,實際上應該稱之為建文四年,因明太祖朱棣起兵奪了他侄子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為了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不承認建文帝的皇位繼承合法化,將建文元、二、三、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為永樂元年。
建文帝生於1377年12月5日,即洪武十年。因早慧、孝順和正直,深得祖父朱元璋的鐘愛。如果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變,他可能會一直默默無聞地下去。1368年2月,朱元璋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因為朱標在是他的嫡妻馬皇后所生之子。朱元璋的目標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
朱標在他的盛年37歲時(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可是,皇位繼承的次序是很清楚的:朱標的嫡妻所生的長子已在10年前死去。因此,皇帝只好找朱標一系的次孫朱允炆——即朱標的活著的最年長的合法兒子——為儲君。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建文帝登基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包括削藩、對帝國政府內部的權力進行重新分配,改進了明太祖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減少了江南的過度的土地稅,限制佛、道二教寺觀所能擁有的免稅土地的數量等措施,其中,導致建文帝失掉九五之尊的兩項舉措是,削藩和重用文官儒士。
燕王朱棣是當時藩王最有勢力的三番王之一,三個最有勢力的藩王分別為秦王、晉王和燕王,朱棣自十一歲起就被朱元璋分封為燕王,駐守北方重地北平,抵禦殘餘蒙族餘孽的侵襲,所以他從小就受到一些嚴格的訓練,尤其是岳父徐達的重力栽培,與正史記載的似乎格格不入。
正史的記載是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朱元璋聽說她“貞靜,好讀書”,被人稱為“女諸生”,就把徐達找來說:“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結為婚姻,你的長女就嫁給我的四子朱棣吧。”徐達自然是滿口答應。徐氏於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就是這位看來賢淑貞靜的徐妃,後來成了朱棣奪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內助。
而侯斌蒐集到的野史卻說,朱元璋從小就對四子朱棣予以重望,朱棣八歲之時朱元璋就令徐達親自傳授行軍打仗、軍事才能,也很早就和徐達袒露了心聲,希望將來四子朱棣能繼承正統,長子朱標性情溫文爾雅,沒有作為一國之君的氣魄,次子秦王朱樉不成器,荒唐成性,三子晉王身體羸弱,也不是合適的人選,四子燕王朱棣文韜武略,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是個不錯的人選。一次,朱元璋對幾個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時,翰林學士劉三吾認為不可,“立燕王,置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