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2/4 頁)
我國廣泛分佈,所以發現苧麻也不算稀奇,苧麻一年可以收穫三期以上(菲律賓一年可收十三次),而且繁殖手段多樣,所以很容易大規模生產,而且用工遠遠低於絲綢業,從而帶動整個紡織業高度發展,是這個年代首選的紡織原料。
所以,我馬上就扔下進行到一半的桑樹扦插,趕到發現苧麻的地方去。
大個子強發現苧麻的地點是在一個小山腳的沖積土上,這裡土地肥沃,所以植物包括苧麻長勢很旺盛,因為捕牛的族人需要燃料,所以專門派人來拾柴,結果就發現了這一片麻地。
雖然這塊大約三畝的苧麻地雜草叢生,但是苧麻本身具有優勢,所以長得還是很旺盛,數量不少,足夠我們大規模種植了。
苧麻的繁殖方法很多,據我所知,就有種根繁殖(分蔸繁殖)、扦插、壓條與種子等等,我們自然是多管齊下,除了種子要秋後無法獲取外,其它都可以採用。
所以,我馬上調來了一千名族人與奴隸,馴服了的水牛五十頭,鐵犁二十五架,這邊翻耕土地,那邊種麻。
首先將一部分麻桿用於扦插,然後挖出麻的地下根莖也就是麻兜,這麻兜具有分得越小,發得越快的特點,所以,一個麻兜可以分很多,將麻兜挖掉百分之九十,剩下的苧麻就用於壓條繁殖。
這樣一來,估計可以種植的苧麻在兩百畝以上(主要是野生苧麻雖然有三畝,但是裡面並不是全是苧麻,幸好多年生苧麻蔸很大),經過二麻三麻的繁育,明年就可以上萬畝,麻地種一次可以收穫很多年,長的可以超過百年,所以,可謂是一勞永逸。
經過仔細考慮,我還是決定,在蠶桑產地與苧麻產地分別建造一些房屋,不過,蠶桑產地是用來養蠶喂蠶,而苧麻產地則主要是給管理麻地的族人住的。這是因為,養蠶不可能離桑地太遠,而產出來的麻是可以運輸的,反正作為原料,產出成品也要運回去,而蠶繭體積很小,重量很輕,就算有一千人養蠶,收穫也只要一隻竹筏就可以帶走。
其實這年頭,蠶絲與麻的重大意義在於製作繩索與細線,繩索與細線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有了麻,就可以大量編制漁網,大大提高漁業產量,相比之下,衣服因為冬天有獸皮,夏天可以光膀子,倒屬於錦上添花性質,不過,我下定決心要早日織出布來,讓婦女們將胸部遮起來,其實原始人是無所謂的,只是我這個現代人不習慣而已,為了我一個人的習慣讓整個原始部落為止忙碌,我是不是很自私?
這邊桑麻事情很多,尤其是養蠶,隨著小蠶越來越大,,就要很多人手忙碌了,全部要我指導,當然,雖然我沒有養過蠶,不過我的家鄉就在中國絲綢的主要產區杭嘉湖平原,所以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跑。
首先,我讓竹木組編制了好多蠶匾送過來,這玩意兒隨著養蠶業的發展,需求量只會越來越大。
接下來用生石灰給養蠶的房屋消毒,其實大可不必,因為第一次養蠶,根本沒有病菌,不過作為必要的流程還是要的,反正族人也不懂,看著我做這種事情感到很神秘,很敬畏,神秘就對了。
為了將智慧財產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我特地讓我的一個妃子,其實是童養媳,我還沒有給她**,過來負責這裡的工作,原因很簡單,因為她的名字就叫絲,或者類似絲的發音,記起來好記,原始人太多,記名字困難啊。
我將養蠶的要領一步步告訴絲,先是小蠶,桑葉要切成細絲,注意,帶露水的桑葉不能喂蠶,一天要喂好多次,要有人值班看著,半夜也要起來喂蠶,等蠶大一點,就要分匾,要分好幾次,春天要保溫,夏天要降溫,要經常清理蠶寶寶的糞便也就是蠶沙,蠶沙可以做肥料,要及時處理以免發生病害,防蚊蠅,防鼠害,桑葉最好隨採隨喂,不能喂隔夜桑葉……
絲晚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