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出名要趁早(第1/2 頁)
要說夏科大這幾年誰的名氣最大,那麼肯定跑不掉是潘院士。
作為量子通訊加密領域的大佬,隨著墨子號量子衛星上天,潘院士的大名可謂傳遍海內,稱一聲大犇不為過。目前潘院士擔任夏科大副校長,微尺度實驗室量子物理與量子資訊研究部主任,夏科院量子資訊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還是九三學社副主席。
這幾年加冕“量子之父”的潘校長可謂是全世界奔波,在校時間並不多。
同時他還是國盾量子第一大自然人股東,目前持股估值大概得有二十多億,加上之前套現的股份,身價至少三十億。當真是名利雙收,人生贏家。
杜恪是正月十五之後,見到的潘校長。
“你的電子流理論我有關注過,包校長也跟我提過幾次,很有新意,能不能競爭諾貝爾獎這個先不提,至少填補了國內物理理論的空白。”潘校長很是熱情的說道,“老包讓我帶你跑一跑,先認識一下門路,看能不能多談一點經費下來,對了,你入黨了沒有?”
“沒呢。”
“這樣,九三學社你可願意入,你願意的話我把你推薦進來。然後科協、青創這些組織都參加一下,學術領域最重要的是看科研成果,不過多一個身份總是有好處的,跑門路的時候也方便行事。”
“那就拜託潘校長了。”
“你是夏科大的學生,就是我的學生,都是應該的。”
潘校長是有一個助理團隊的,所以接下來幾天時間裡,他的助理就直接幫著杜恪,完成了九三學社、科學技術學會、夏科院青創促進會等多個組織的入職或者申請——這些組織申請和審批都有固定的時間,不是隨時開後門就能進去,至少要把完整流程走一遍。
“先把青促會的經費拿到手,後面再繼續申請卓青、優青、青長都申請一遍,以你現在的論文高產水準,今年選不上,明年後年也差不多都能選上。”
潘校長對杜恪的規劃,還是很清楚的。
基本上在學術圈,有兩個很重要的工作,一個就是申請經費拿專案,一個就是寫論文評選職稱。論文職稱這方面杜恪不需要別人操心,這才短短一年多時間,三篇prl就已經到手了——他的第八篇論文,和預料一樣,直接過了編輯稽核,進入同行審議。
接下來,就是申請經費了。
這些年國家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陸陸續續設立了多項人才鼓勵計劃。
大致有教育部推出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其中適合杜恪申請的,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簡稱青年長江、青長;基金委推出的,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優青;中科院聯合地方教委推出的,卓越青年科學家,簡稱卓青。此外還有青年千人、青年拔尖等等。
“你現在欠缺的是學歷,我聽陳暘說,你要提前申請碩士畢業,然後跟著他讀博是吧?”潘校長說道,“說實話我是不建議你跳過兩段研究生經歷的,因為我跟你聊天,發現你在物理學很多方面基礎都不紮實,屬於很偏的偏才,就偏到電子流理論去了。”
“這個……”杜恪汗顏,他一介本科畢業生,能有啥基礎,為了寫出電子流理論的論文,可以說惡補了多少凝聚態物理的知識。
如果不是獨立完成電子流理論的推導,可以說別人都不一定會相信,這樣的理論這樣的論文,會是他寫的。
因為實在是有點說不通,杜恪的積累太少。
唯一的解釋就是——天才。
天才總是與眾不同的,可以躍過普通人所需要的積累階段,直接引領科學浪潮。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種色彩的科學家,無一不是具有非凡的一面,可以說很多科研成果的發現發明,都是天才們智慧火花的閃爍,而不是依靠勤勤懇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