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交流(第1/2 頁)
總共五篇論文,透過檢索,薛忠坤只找到杜恪發表的四篇論文加正在稽核的這篇論文,論文內容全都是關於電子流理論,並且都是今年發表的。
“有意思啊,真的很有意思,這個電子流理論是怎麼想出來的,質子與電子分流,形成全新的聚合態。而且力學平衡和分離方法,都有充分論證,很好的勾勒出了未來藍圖。”
薛忠坤主研方向就是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與電子流理論恰好有相關聯絡,因此全部論文看下來,便迅速對杜恪提出的電子流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反覆看了兩遍論文,還是覺得不夠過癮,便一邊回覆論文透過。
一邊繼續檢索杜恪,希望找到杜恪的其它論文,可真沒有。
哪怕有幾個同名的,檢索出來的論文也與電子流理論毫無關聯,通訊地址也不一致。檢索不到論文,他便與《物理評論b》的編輯部聯絡,讓他們把杜恪的資訊發過來。編輯部那邊需要一點時間找出資訊,所以他又開始檢索第二作者陶勳,找出了一點資訊。
“夏科大的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材料學和鋰電池,好像跟電子流理論也沒有什麼關聯……這個杜恪,難道也是夏科大的?”
不一會兒,《物理評論b》發來了作者資訊。
基本上為了做人名消歧,很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將自己的基本資訊與簡介一同寄過來,這樣可以迅速將同名作者區分開。
杜恪,廬州杜恪新能源有限公司,1998年4月21日出生,皖省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專業畢業,研究方向為新能源電池。
“皖理工畢業的?本科還是碩士?博士?不對,98年出生,今年不是才週歲,這還是本科生吧?”薛忠坤算了一下杜恪的年紀,頓時大為吃驚,“這五篇論文,都是一個本科生寫出來的?而且還是皖理工畢業的本科生?好像這個皖理工也不是985、211和雙一流吧?”
表情變幻了一會,薛忠坤實在想不通,一個普通本科生,怎麼研究出電子流理論的。
他很快打電話給自己帶的一位博士生:“小朱,你在不在學校,過來我辦公室一趟。”
小朱已經不年輕,快接近三十歲的人了,進了辦公室時小口喘了喘氣,表現出一副急急忙忙跑過來的姿態:“老師,您找我?”
“這幾篇論文,你抽時間看一看,然後呢,去聯絡一下論文的作者杜恪,跟他交流交流,最後再給我報告一下。”
“好的。”
“嗯,去忙吧。”薛忠坤揮揮手。
小朱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敢在辦公室裡耽誤時間,要知道他跟隨的這位博導,可是夏科院院士!
兩年前薛忠坤還入選了華夏海歸70年70人名單,這份名單可是包括了鄧稼先、楊振寧、錢學森、施一公、鍾南山、白春禮等等享譽中外的大犇——當然,也有一些商業界、文學界、藝術界、體育界的名人,如李彥宏、巴金、郎朗、陳凱歌、郎平等。
能跟隨薛忠坤讀博,對小朱來說,是劈開了一條通往學術殿堂的康莊大道。
所以他格外珍惜導師的任何吩咐,記下論文後,立刻開始啃,除了未發表的第五篇之外,前面四篇論文他都反覆看了三四遍,對電子流理論已經熟悉。儘管他看不太出來,這個理論的未來前景,但能感覺到這份論文很有新意,比那些新瓶裝舊酒的論文有意思多了。
“老師的意思,應該是看上論文作者了,所以讓我接觸一下。”他開始在腦子裡分析利弊,以確定自己下一步怎麼做,是吹捧杜恪,還是貶低杜恪。
學術資源就這麼多,競爭無處不在,即便他已經是院士的學生,依然需要爭。
他先是打電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