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為君主特別賢明,在內政、經濟、軍事、外交等諸方面都表現出非凡智慧,主導著國家政治生活等諸方面的發展。鄭莊公很有戰略眼光,在“在國內鬥爭和國際鬥爭中都很懂得策略”,毛澤東主席就曾經評價他是個“很厲害”的角色。魏文侯在戰國時期第一個擎起改革開放的大旗,經濟空前發展;是第一個倡導以儒家思想治國的政治家,使魏國儼然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對外任用樂羊子佔領中山之地,任用吳起,取得秦國河西之地,是魏國最為興盛的時期。魏文侯被後世奉為儒家治國的鼻祖和楷模。
齊桓公則不同了,無論個人品質還是智慧均無法與鄭莊公相提並論。他的唯一長處便是善於使用人才。人們常說:“知人善任”,而管仲卻是他的老師鮑叔牙所全力推薦的,所以齊桓公連“知人”也沒做到。幸運的是他所善任的是當世奇才管仲,如此而已,如此足矣!據說有這麼一次,齊桓公專門就自己的個人隱私詢問管仲說:“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無害於霸乎?”管仲對曰:“無害。不知賢,害霸;知賢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複用小人,害霸。”從中可以看出齊桓公成就霸業唯一的長處在於得人而專任之,不使小人干政而已,自己反倒是樂得逍遙。不過僅此一條便足以使齊桓公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了。
二、爭霸目的不同
鄭國是一個小國,在全國被瓜分殆盡的情況下不得以才在洛水以東、黃河以南一帶鄰近虢國、鄶國的狹小地方立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小諸侯國是被吞併與蠶食的物件,中等規模的諸侯國只能成為各大諸侯國的附庸國,因為各大諸侯國此興彼衰,時常如牆頭草在各大諸侯國間搖尾乞憐,命運極其悲慘。因此,對土地資源和人口資源的爭奪是其立國之根本。
齊國則不同了。雖然說土地和人口亦“我”所欲也;德亦“我”所欲也。但是齊國原本就是東方固有之大國。在奴隸制度那樣一種生產力極其低下,存在著嚴重階級鬥爭和階級內部鬥爭的時期,對土地和人口的過分追求或許只能是適得其反,這就使得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把追求土地和人口以外的目標作為自己爭霸的目的。
不僅兩者爭霸的目的不同,兩者所處的歷史時期也不盡相同。鄭國是第一個拉開爭霸序幕的國家。其爭霸的經驗和教訓成為後者的有益借鑑。
三、與周王朝關係
鄭國因為要拓展國家生存的空間,與周王朝關係一直都比較緊張。
周王室東遷,主要依靠鄭國和晉國的力量,早期的周鄭關係較為緊密,鄭莊公還世襲其父之位在周任卿士。但隨著鄭國日益強大,周平王擔心朝政為莊公操縱,周、鄭發生了矛盾。當鄭莊公上朝興師問罪之時,周平王心虛,只得互派人質了事。
不久繼位的周桓王打算讓虢公單獨執政,周鄭再次引發爭執。莊公先後兩次派兵強割周王室的莊稼以示威。周桓王對此十分惱火,對鄭亦採取強硬態度。公元前717年,鄭莊公朝周,周桓王故意對他無禮,以為報復。隨後正式任命虢公為周室右卿士,以分莊公之權。時鄭莊公因為要對其他鄰國採取軍事行動,多心計、善謀略的鄭莊公意識到此時與王室交惡對自己並不有利,便改而採取忍讓態度。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試圖大張王權。他行使兩週時期天子予奪封邑的權力,用本不屬於王室所有的蘇氏十二邑換取鄭之十邑,使鄭國實際損失了四邑。後又索性免除了鄭莊公的左卿士職位,鄭莊公於是不朝。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統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鄭國。鄭莊公先打實力最弱的陳國軍隊,使蔡國和衛國軍隊畏懼而倉皇退出戰場,然後集中兵力從兩邊合擊周軍,周師大敗。周桓王被鄭將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強指揮軍隊逃出重圍。祝聃要乘勝活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