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4/5 頁)
1991年一個蕭瑟冬日的晚上,克里姆林宮上的紅旗悄然落下,一個世界北部的超級大國隨之分崩離析了。
1917年11月7日,伴隨著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爾樂號巡洋艦發出的一聲怒吼,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共和國——蘇維埃俄國誕生了,在這震撼世界的十天裡,一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體系也相繼誕生。
這個國家的誕生註定要震驚世界,震撼世界。
1925年4月,隨著列寧把俄國共產黨改名為蘇聯共產黨,一個嶄新的國家在世界的北部閃爍著紅色的光芒: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在蘇聯短暫的74年的歷史中,以急行軍的方式,透過兩個五年計劃實行了工業化,併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國。在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以2000萬人的犧牲為代價,換來了世界的和平。雅爾塔會議標誌著蘇美兩國共同成為主宰未來幾十年世界的超級大國。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闖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鐫刻著錘子和鐮刀圖案;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
在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蘇聯達到“極盛”,最高時的工業總產值達到美國的80%,蘇聯早已爆滿的核武庫裝載著比美利堅合眾國還要多的核武器。這一個令人生畏的龐然大國,這一個擁有著近2000萬共產黨員的社會主義國家卻悄然聲息的消失在人類的視野中,究竟是什麼,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呢?
第一,蘇聯共產黨的*和蘇聯官僚的共同作用
蘇聯,全稱工農兵代表蘇維埃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聯盟(CCCP),請注意這個國家最後的兩個字——聯盟。蘇聯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聯盟國家,這就為蘇聯後來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與列寧不同的是,斯大林在20年代已經明白,世界革命在可預見的將來,在歐洲,是不可能發生的。他認為蘇聯應該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強國,要實現這個目的蘇聯已經擁有了一些前提,比如豐富的資源、人口等。因此,首先,蘇聯應該成為一個經濟強國。
其次,他希望建立單一制國家,他明白任何一個強大的加盟共和國遲早都會想方設法的脫離中央。因此他認為,國家的最主要的任務是用俄語教學,是所有的民族大融合。當然每一個民族可以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但是最好不要在蘇聯強大的加盟共和國裡形成。”(選自《斯大林傳》作者尤里&;#8226;茹可夫提供的,原來自蘇聯檔案館關於蘇聯政治局會議的資料)
但是,194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建立的聯合國被迫使斯大林放棄了這一想法。因為這將使蘇聯在聯合國中處於很不利的地位。比如說美國,美國擁有日本、西歐的一些國家、美洲國家的支援,因此他可以拿到十幾張鐵票,而英國則有加拿大、南非、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的票數。倘若蘇聯成為了一個單一制國家,那麼蘇聯這邊只有一票。這就意味著在聯合國大會中,任何一個不利於蘇聯的提案都有可能獲得成功。斯大林不得不放棄他的想法,讓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其他加盟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這樣,斯大林在國家體制上的改革就失敗了,這就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克”,這是一句名言。不過非常可惜,蘇聯成了這句名言的驗證者。
蘇聯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他擁有的工業基礎和軍事力量已經足以使其他的國家望而生畏。任何一個企圖挑戰蘇聯超級大國地位的國家都遭到了失敗。
早在沙俄時期,俄國士兵就擊敗了瑞典的、法國的,也就是拿破崙的入侵。隨後,波蘭的入侵也被擊敗。
在十月革命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