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2/2 頁)
像羅迪所說的變成了一個瘋子。納粹德國對蘇聯志在必得的態度有三個方面的基礎。
第一是基於&ldo;一戰&rdo;的經驗。當時俄國動員了在各參戰國中最大的兵力,氣勢洶洶地要從東面給正和英法聯軍苦戰的德軍以致命一擊,但結果是俄軍大敗,導致德國人產生了一種&ldo;逢俄必勝&rdo;的自負心理。
第二是基於蘇軍因內部大清洗造成的戰力自損,在1937年到1938年期間,史達林為解決&ldo;軍人法西斯組織&rdo;的隱患,在蘇軍將領中大開殺戒。5個元帥中有3個被殺,15個將軍中有13人被殺;在85個軍團司令員中有62個被;在195個師長中有110個被殺……任何一場戰爭都不可能完成的對一個大國軍隊精英的如此高效的殺傷,蘇軍的指揮系統幾乎被殺空了。德國人有理由相信蘇聯軍中已無良將。
第三是基於蘇、芬戰爭的經驗。蘇聯在1939年11月30日開始的侵略芬蘭行動中,計劃4天&ldo;解放&rdo;小小的芬蘭,但後來的結果是近50萬的蘇軍和不足20萬的芬軍打了4個月,戰死人數比芬蘭多了一倍,給人類戰爭史提供了一次完美的慘勝案例。
羅迪經歷了德軍在侵蘇初期的長驅直入式的大進軍,對手的不斷潰敗似乎驗證了德國人對蘇軍戰鬥力的判斷。下至普通士兵羅迪,上至最高指揮部,此刻的德軍無人不認為對蘇戰爭是穩操勝券的。
打過仗的人最喜歡談勝仗,羅迪描繪起那場大進軍來顯得繪聲繪色:
&ldo;我所在的643分隊是一隻裝甲預備隊,不固定歸屬於哪一個師,哪個師緊急需要就把我們臨時編入哪個師,所以大家都叫我們是救火隊。突入蘇聯後,第3裝甲兵團按照希特勒的大包圍計劃一路向東飛奔,就像一把張開大嘴的鉗子一個勁往前猛插,等超過潰散的紅軍大部隊後就立即收攏鉗頭,截斷他們的退路,讓跟進的步兵把他們圍住吃掉。然後我們再張開鉗子嘴繼續往前飛奔,去完成下一個大包圍。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