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2/2 頁)
的志願者參加。其中有荷蘭人、丹麥人、挪威人、法國人、波羅的海三國的居民,後來甚至加入了俄羅斯人、東土耳其人、穆斯林人和印度人。當然,這些外族的部隊一般來說並不參加大兵團作戰,它們主要被安排在後方對付遊擊隊。&rdo;
&ldo;那您知道外國人在黨衛軍裡大致能佔多大比例嗎?&rdo;我問。
&ldo;我只能說出一些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數字。戰後我看過一個統計資料,證明參加黨衛軍中的外國志願者中有荷蘭人5萬、比利時人4萬、法國人2萬、丹麥人6千。其他的國家我就記不清了。但有一個數字是很有說服力的:在戰爭結束前夕黨衛軍的兵力一共是31萬人,其中德國人只佔11萬,也就是說,黨衛軍中2/3計程車兵都是外國人。&rdo;
&ldo;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外國人自願為納粹德國當炮灰呢?&rdo;我問。
&ldo;他們可談不上是炮灰。外國人參加黨衛軍,不是為了德國利益,而是為了自身利益。他們需要借黨衛軍來阻止歐洲的蘇維埃化,需要透過保衛德國來防備蘇聯的勢力直接到達自己的家門口,可以說他們和納粹之間是在互相利用。當時整個西歐都對蘇聯的擴張姿態有恐懼心理。二戰前,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佔領了羅馬尼亞北部油田區,對芬蘭的領土要求不能滿足,立即發動戰爭,二戰打響後又和德國分割了波蘭。面對這樣一個極具侵略性並且致力於輸出暴力革命的大國,整個西歐只有一個大國與之相隔,這就是德國。所以,儘管西歐並不喜歡德國,但又必須借德國的力量,透過對德國的支援來阻止布林什維主義的西擴。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