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2/2 頁)
0億金馬克和26%的出口收入來予以兌現。向一個國庫已被戰爭掏空,資源被強制縮小的國家索取如此巨大的賠款,這無疑是在把它逼向絕路。這不僅不可能催生民主與和平,而且一定會孕育出歐洲新的動盪和災難。因為這種極端的壓榨只能種下德國復仇的禍根。遺憾的是,能認識到這一點的歐洲政治家可謂鳳毛麟角。當時在英國曾有一名國會議員孤獨而固執地堅持著自己反對裁軍的意見,他的理由是:德國在&ldo;一戰&rdo;後所負擔的過重賠款壓力會衍生仇外情緒,將來可能演變成破壞《凡爾賽和約》的力量。這位議員就是後來的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
那麼,德國人所處的經濟困境到了什麼程度呢?
老市長舉例說:&ldo;到了1923年,嚴重的通貨膨脹使一個美元已經可以換到4萬億帝國馬克了。有一個叫做特歐的博士在他死前完成的回憶錄中提到,當時買一個麵包要花1000億馬克,一升牛奶要花3000億馬克。因此有一個作家寫過一句名言:納粹主義的誕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爾賽。你知道這個特歐博士在二戰時期是幹什麼的嗎?他成了帝國軍備部的副部長。
&ldo;1929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爆發把德國經濟直推崩潰的邊緣,僅僅在兩年內,德國的失業人數就達到600多萬人,佔當時全部人口的1/10,佔就業人口的一半以上。當時德國的家庭人口比現在多,父母帶三、四個孩子和兩個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很普遍,而在這樣一個大家庭裡掙錢的勞動力經常只是一個人。這意味著,德國已面臨整個民族的生存危機。
&ldo;在這樣的困境下,魏瑪共和國無能為力,國際社會也沒有救助。現實把德國逼向了絕地--德國呼喚強人、呼喚鐵腕,德國只能在極左和極右兩者之間進行選擇。誰能把德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誰就會成為大眾擁戴的領導者。1930年9月14日是德國走向獨裁的關鍵的一天,那天共有640萬選民把他們的選票投給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及其領袖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臺成為帝國總理。你看,先天不足的德國式民主最終產下了一個怪胎,居然造就了專制獨裁,這難道不是民主的悲劇嗎?難道不是對西方戰勝國遏制德國策略的一種諷刺嗎?&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