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2/2 頁)
乎又存在著某種緣分。
從19世紀下半葉起,積貧積弱的中國把歐洲的後起之秀德國視作富國強兵的榜樣。洋務運動的風雲人物張之洞率先借用德國建制和德國教官來組建新式軍隊,李鴻章也曾選擇德國的克虜伯大炮來加強中國的海防,並完全採用德國戰艦來裝備中國的北洋水師。
1876年,清政府派遣淮軍的軍官到德國留學,卞長勝等7個年輕人成了中國最早的陸軍留洋學生。
在一次次探尋民族振興的出路而又一次次遭受挫折的情況下,中國的一代知識精英在20世紀20年代接受了誕生於德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民眾的命運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很少有人知道,在抗日戰爭的初期,對中國最大的境外援助竟是來自德國。
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和戰爭的初期,世界列強對日本的侵華計劃大多持觀望態度。美國樂觀日本與中、蘇兩國為敵,對中國政府提出的軍援請求置之不理。蘇聯為免遭日、德兩國東西夾擊的威脅,也曾經希望日本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蘇聯不僅拒絕了中國提出的對日出兵請求,還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同時宣告:&ldo;蘇聯誓當尊重滿洲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rdo;,並就此停止了對中國抗戰的援助。
留德學者陳仁霞曾在研讀大量歷史檔案的基礎上完成了一篇題為《中德日三角關係研究》的博士論文。她在這篇論文中揭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在抗日戰爭的前夕和爆發後的初期,德國曾是支援中國抗日的第一國際力量。
為了避免中蘇兩國出現結盟,促使日本在遠東地區對蘇聯形成有效鉗制,主導納粹德國外交部、國防部和經濟部的德國傳統精英派分子曾旗幟鮮明地反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ldo;七七事變&rdo;爆發3星期後,德國外交部在一則工作訓令中指出:&ldo;因為日本阻礙中國之團結統一,導致了共產主義在中國之成長與蔓延,而其最後結果將驅使中國投入蘇聯懷抱。日本因此不能期望獲得德國的支援。&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