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名義放逐他。
原諒我,陶公,我不該翻這些老帳,使你在持久的絕望中漸漸閉上的眼睛重又不安地睜開。但是陶公,既然醒來了,你就微笑吧,採不採菊並不重要。你該以你寬厚仁慈的微笑,回報愛你的後人。
費縣出了個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傑出的書法家,政治家。顏真卿祖籍琅琊孝悌裡(今山東省費縣方城鎮諸滿六村)。開元年間中進士,又舉制科,歷任縣尉、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尚書等職,經歷玄、肅、代、德宗四代皇帝,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後因得罪德宗的宰相盧杞,遭其陷害,被派到叛將李希烈處勸降,遭到長達2年的拘禁,後被李希烈的部下縊殺。他為國殉難,以功業節操,被封為魯郡開國公,贈司徒,諡文忠,世稱“顏魯公”。
顏真卿年幼時就酷愛書法,據傳說常用黃土在牆上練字,後來受到草聖張旭和大書法家徐浩的傳授,又結合隸書和北魏的筆意開創了自己的風格,後世推為顏體。他的書法端莊渾厚,特別適於作榜書和磨崖書,今人用正楷寫匾額時,多用顏體和魏碑體,原因即在此。《宣和書譜》說他的字:“點如墜石,畫如煙雲,勾如屈鐵,戈如發弩,千變萬化,各具一體。”書法界公認《祭侄季明文稿》是僅次於《蘭亭序》的第二名貼。
在費縣,有關顏真卿的景點主要有顏真卿漢白玉雕像, “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孝悌裡”牌坊、雙忠橋、顏真卿墓等。早在1997年,費縣就召開了首屆全國顏真卿學術研討會,全國各地104位專家、學者、顏氏後裔參加了會議。會後出版了編年志書《顏真卿志》和學術論集《翰墨忠烈顏真卿》,薈萃了建國後特別是新時期顏真卿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
關於《祭侄季明文稿》。此文稿是顏真卿為悼念在“安史之亂”中殉難的侄兒季明及兄長杲卿而寫的一篇祭文,書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 。《文稿》實錄了當時的史實,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它也是一件法書藝術珍品。此書真、行、草體兼備,縱恣豪放,有一瀉千里之勢,遒勁中雜以流麗,妙解處殆出天然。書家把鬱結胸中的悲憤之情凝聚筆端,使之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件傑作。 此稿曾經宋宣和內府及元代鮮于樞、張晏、明代吳廷、清代許弘勳、徐介錫、徐乾學、王鴻緒、王頊齡收藏,後入清內府。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關於《爭座位帖》。《爭座位帖》又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為顏真卿行草精品,是唐廣德二年(公元764)顏真卿寫給僕射郭英又的書信手稿。 “鄉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為了獻媚宦官魚朝恩,在公開場合,兩次把魚朝恩排於尚書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為此顏真卿引歷朝及唐代成規批評之,寫下此長信。此稿奮筆直書,剛烈之氣躍然紙上,充分顯示了他剛直不阿而樸實敦厚的性格。宋代米芾《書史》贊曰:“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後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壁”。蘇軾曾於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
惜本帖原跡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刻石為北宋長安安師文以真跡模勒而成,因摹刻精妙且真跡失傳,好事者皆以該本為據輾轉翻刻,故傳世諸本以其最為所重。
關於顏真卿的《乞米帖》,陳魯民的一篇文章值得一讀
愛好書法的朋友可進入顏真卿書法作品圖錄一飽眼福
顏真卿以他崇高的人格、精湛的書藝為我們留下了《祭侄文稿》、《爭座位帖》、《書多寶塔碑》、《乞米帖》等稀世珍品。費縣的文化底蘊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顏真卿賦予的。今天,這一寶貴傳統與費縣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刻石藝術相結合,遂綻放出更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