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元狩五年,骨子裡不安分的劉胥(2)(第2/2 頁)
了,秋天到元旦前是朝廷以及天下最忙碌的時候。秋收、上計、防備匈奴,自己低調一些,等過完年再去少府折騰。
轉眼就是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劉胥十歲,實際是九歲,古人算週歲的。元旦剛收假劉胥就跑到少府折騰去了,起因是冬天太冷,上完廁所用廁籌的時候手太抖給菊花戳破了,那一天他成了全長安的笑話。
為了菊花的幸福他要造紙,能造出來廁紙就行,能寫字的蔡侯紙讓工匠們自己折騰去吧,等他們做好自己又有功勞又有名氣,還能拿過來直接用,可比竹簡輕鬆多了。先秦兩漢的文人都那麼猛我覺得竹簡有很大功勞,讓誰天天舉幾十上百斤甚至幾百斤的竹簡閱讀書寫,天長日久下來妥妥麒麟臂,沒點力氣都讀不了書。
到了少府早有耳聞劉胥捅破菊花事的少府卿當即指派考公室令安排工匠任其差遣。劉胥只是實驗,只要了十名工匠,命他們分別收集竹子、楮樹皮、桑、麻、蘆葦稻草等各百餘斤,分別劈成條或者切細,清洗後用石灰水浸泡三四個月。
漚爛後清洗乾淨蒸煮,再搗碎打成漿,用竹簾抄起晾曬,幹了以後揭下來就是紙。這是造紙術的簡易過程,詳細的大家自行百度天工開物比較好。
劉胥在打漿這步要求單獨打漿和兩兩混合打漿,先制少許確定哪幾種組合或者單獨使用最適合書寫或廁紙。再在這幾種最優選裡挑出最好用和原材料最容易得到的進行比例實驗,等確定好選擇和比例問題半年時間就過去了。
結果是麻紙柔軟堅韌、細滑防水,適合書寫,但是麻在古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不管是麻繩還是麻布都是百姓最日常且用量極大的物資,只適合少量製作供於皇室。
桑紙也是差不多,桑樹對絲綢的用處必不可少,也是隻能少量生產。
楮樹皮結實、堅韌,但是太厚而且硬,用來做窗戶紙或者書的封面合適。但是產量大,原料易得。
竹紙太脆,一旦摺疊開啟就碎,不適合單獨製作紙,不過也是產量大。
後來劉胥想起來要蔡倫紙是楮樹皮和破布漁網之類的一起製作的,命人加進去以後果然量大也適合書寫,足夠現在用了。
至於以後到底用什麼造紙怎麼造紙,推給工匠自己實驗去,劉胥又不是萬能的。
能用的紙的出產再次震驚了朝堂,武帝每天要看一百斤左右的竹簡,時間久了他也累,百官也是如此。而且不管是漢武帝還是他在位時期的官吏大多都有遠見目光,紙的出現意味著什麼他們很清楚,如何製作、推廣、使用不需要劉胥操心,自己只要坐享其成就好。
終於保護好了菊花,元狩五年剩下的日子頂著這麼大功勞的劉胥過的輕鬆愜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