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也沒有保齡球、網球,也沒有網咖、茶吧、咖啡吧,甚至沒有“小姐”和“包廂”。當然也沒有浴足、按摩、踩背、捶腿等消遣場所。
當時只有一些大舞廳,設在市藝研所、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還有一些露天舞場。包括市農林學校、教師進修學校、財貿幹部學校的會議室或學術報告廳,也被臨時改作舞廳,面向社會收費服務。當時市報上還就此展開過一場討論,討論的焦點是學校該不該開舞廳?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一種認為應順應“改革開放的潮流”;一種則認為擾亂了“寧靜的校園生活”。有一位八十高齡的建國初的老校長甚至親筆撰文,標題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文中有“男女摟抱,汙人眼目”的句子。
那時人們認為享受生活就是去跳舞。跳的舞大都是正規的交誼舞:三步、四步、水兵舞、迪斯科等。水平高一點的,也有跳探戈、倫巴、狐步、快步舞等等。那時,一個舞步優雅嫻熟的女性是十分惹人注目引人遐思的。無論踏進東南西北哪個大舞廳,但見搖曳的燈光下,人們摟著轉在一起。有的男人身材高大,舞伴則矮小一些,倆人轉圈的時候常常看不見女舞伴,好像那個男人一個人在那兒自娛自樂似的。直到轉一會兒圈將女舞伴從懷裡放出來,倆人牽著手一伸一縮、一進一退時,才會看見那個小巧的女舞伴——彷彿女舞伴是一隻小鳥似的,而男人的懷抱則是一個竹籠。倆人雙目含情“牽”一會兒手,女舞伴又如一隻小貓一樣偎男人懷裡去了。倆人再次轉圈時,女舞伴又找不見了,好像耍魔術似的。
中老年人都以跳華爾茲為主,年輕人則喜歡跳“恰恰”和迪斯科。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場面,忽然間,所有跳華爾茲的人都坐回周圍的椅子上去了,將場地空出來:原來是兩對年輕人開始跳“恰恰”了。這種舞的主要動作是像魚那樣擺臀部,而且男女之間要擺出一種“節奏”和“韻律”。臀部擺動的時候,大腿、腳腕、腰、脖子都會或快或慢隨之擺動伸縮,像一條直立的蛇一般。有時手還得伸出來。就像那種大吊車,伸出臂準備將什麼重物“輕輕地一抓就起來”。
表演一會兒“恰恰”,忽然會上來兩排甚至三排年輕人,就像那種撲上陣地的增援部隊一樣。這一排排年輕人上來便又換了一種新的跳法:手像楊麗萍跳舞那樣叉在腰際,大家同時往出甩腳片子!當然是有節奏的,或快或慢,或前或後,或左或右,有時還會齊聲嗨地吼一聲。甩動的腳片有點像農民打場時舞動的連枷,靈巧而自如。
終場的時候,往往放一曲快節奏的迪斯科,人們像一群餓狼一樣在燈光中扭曲、變形;又像在哈哈鏡前一樣拉長、縮短;狼奔豕突一番,音樂戛然而止:曲終人散。
徐有福就是在“全城皆舞”的那一年,去參加交誼舞培訓班學習的。那一年裡,在徐有福生活的這座城市,人們對跳舞的迷戀,像古書裡所描述的,差不多到了“男女棄其舊業,亟會於道路,歌舞於市井爾”的程度。
本來徐有福對跳舞並沒有興趣:“還不如去打兩盤乒乓球!”他對妻子這樣說。可妻子卻執意要去學習。妻子的心情也可以理解:當時她所在的藝研所,所有的人都“旋轉”開了,她若站著不動,是會被別人嗤笑的。何況那時他們也就許小嬌、吳小嬌這樣的年齡,心裡本身會有一些“旋律”的。
那場跳舞風就像一場颱風或龍捲風。颱風過後,會有一些房屋坍塌;跳舞風過後,也有一些家庭解體。此外跳出婚外情的,跳的夫妻“背靠背”的,更不鮮見。
市政府當時有不少“舞林高手”,其中某局有一位舞林高手被大家戲稱作“三條腿”。據說一位剛迷上跳舞的年輕人私下裡向他請教,若跳成“三條腿”怎麼辦?他回答說:“那就蹲下繫鞋帶。”年輕人道:“鞋帶那時剛好就鬆開了?”他不耐煩地說:“你說你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