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3 頁)
秘書監,李春之父。
第一部分 第2節:序
序
皓月當空,海水飄香。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胸中頓時充滿了海水的香味。37年前抵達的正是這片海岸,那時16歲。
初於此,今亦然。
彼岸自然是故國,但眼前無可奈何地隔著這片汪洋。
&ot;一定要像一個年輕人那樣重新生活一次!&ot;他喃喃自語。
回首蒼穹思奈良,三笠山上明月光。
和歌集《百人一首》裡的這首著名和歌,據說是753年(天平勝寶五年),53歲的阿倍仲麻呂在離別故鄉37年後,由大唐返回日本時,因懷念故國,在開船前吟唱的。
那年的前一年,按日本當時實權者大納言藤原仲麻呂的意思,日本派出了遣唐使。其目的雖是邀請鑒真大師東渡,但主要目的還是要設法將阿倍仲麻呂帶回國。
那次的遣唐使船隊以藤原清河為大使,隨行者有副大使吉備真備、大伴古麻呂等。
阿倍仲麻呂當時在玄宗皇帝統治的大唐帝國中任秘書監、衛尉卿等要職,改名朝衡。他曾多次提出回國,始終未獲得恩准。這次皇帝命他護送藤原清河等人回國,自己的夙願即將得以實現。
然願望終於化為泡影。
遣唐使的回國船隊由四艘組成。他乘坐的第一艘船,雖然順利抵達沖繩,但不幸觸礁,反而落到最後。後來又遭遇強大的東北季風,漂流到遙遠的安南。
第二艘船上的鑒真、大伴古麻呂,第三艘船上的吉備真備等人都安全返回日本。同在一條船上的藤原清河大使和他,流浪在異國他鄉。
17年後,到70歲去世為止,阿倍仲麻呂最終也未能再次踏上故土。
當我們如今再聚焦這段往事,吟誦那首&ot;回首蒼穹思奈良&ot;的和歌時,或許會嘆息本該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歸鄉曲,卻成了一首無可奈何的望鄉歌。
身居異國,客死他鄉的那種遺恨,以及眼前一片汪洋,汪洋之上的一輪明月……此情此景渾然一體,也許會使我們這些後人頓生恬靜之感。然而,此時此刻倘若我們再虛心地吟誦一遍那首和歌的話,又會有怎麼樣的感覺呢?&ot;回首蒼穹思奈良,三笠山上明月光。&ot;你還會覺得是一曲悲哀之歌嗎?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