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3/4 頁)
舒展,也不用陳巖虎的引化拿打,也不用裴秋實紮實的擁搓甩跨,這可以避免很多麻煩,少出偏差,而且又容易出效果。
只要有七寸那種平滑穩當的步子,合上四爺的衝撞之力,以陳巖虎的撐掤纏絲防禦,以自身的刁鑽連貫開啟門戶,得著機會就用裴秋實那方正凶狠的攻擊。這是什麼滋味。
如此動作也不須多,只要記住幾個手法,合以簡單但動作反覆訓練,形成法度,習慣於身,那對各類風格的拳法也就不怕了。
可惜青面的本性還是花巧賣弄,他始終沒捨得丟棄那一套翻蹦,這個理念雖好,但他走得卻是把握時間空間的那套逗引打空的法子。那種遇到聰明機靈的人,或者可以揮很好,但終究會隨著體能下降,越來越走下坡路,越來越揮不好。到最後只能靠經驗支撐一兩手取巧陰狠的動作保命。
而另一條路子,卻在形意門內,由郭雲深晚年的一位弟子繼承探尋而出,經過不斷試手,終得大成。
可以說能有那種境界,非得郭雲深先生真傳不可。所以當那位先生開宗立派之後,很多郭系後學前去討教,卻多是大敗而回。那就是門內的事情了,但他們一直記著這個教訓,也承認此事。
這位先生當初就是現了形意的問題,因為在廣泛傳播中,弟子悟性不一,雖然好老師因材施教,而拳法形成又各有特色。但是根基必然嚴謹,為此一時間把很多教師都難住了。
李洛能前輩當初極其開明,沒有如之前那樣保守,而是廣收門徒。真是天佑形意門,選中的弟子都有得天獨厚的天賦,而且各有成就,不得不說是一門之萬幸。
然後機緣是吝嗇的,給一次就夠了。再之後的傳授中,雖然代有人才出,但卻因為傳播極廣,而參差不齊。拳法本是造福於人,造福天地,有上進好學者又不能狠心拒收。所以歷代前輩也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尋找好的傳承方式。
傳承方式在上幾代依然完善,但卻一直人支不旺。這不是說教就能教會的。所以取其大處,開始以樁法於慢練入手。特別對於體格弱著,不能強求他如何剛猛。必先知虛實方能用功,不然越練越損。
因而就形成了另一種入門法子,與猛火鍛鋼之法截然分開。
因為理解及實戰物件的侷限性,很多時間子孫輩不能理解其中會意。漸漸落入俗套,空行拳架不出效果。妄想多練也無用。
郭雲深先生也感覺到了這個問題,但郭先生依然老年。那位後學在先生去後,不服囑託,堅持按法苦練十年,終於大成。但他所見所聞,也現了形於意之間分離歪曲的問題。
沒有意做指導,外形也不能準。沒有外在成就,靈變的打法也出不來。但總歸來說是跟拳譜對不上了,特別是意的部分。於是這位先生四下與人試手,但無論如何試,多是沿著形意、心意這條主線。取得了一定成績,一時間也是出盡風頭,尋得了另一條道路,以意為參,以樁入手,得功而慣用。
於是放棄了很多功架,歸結於樁,將其他動作改為打法。因為有了樁功的根基,內外合一,自然是風生水起。可惜公道地說,是有點糾妄過正而出偏。正因為太強調一些東西,而後輩也忽略了一些東西,所以也有不出成績的時候。
這些都是傳承展的必然結果,不在某一拳某一門,必然因為拳師自身的修養以及眼界而各有特色,枝節也繁盛起來。然而這位先生因為強調“意”字留下的效用,曾經一度有這麼個表現,就是門生無關拳腳高低,殺氣鬥志絲毫不弱。
無論這拳怎麼改,都沒敢離開意字,這一位便是拳之大成,意拳王薌齋先生。
後學怎麼樣咱不管了,捎帶著青面的探索精神延伸了一下。
至於青面後來感到了鍛鍊筋骨之理。練到靜似鐵塔,行如鐵壁,兩臂似架,兩手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