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5 頁)
打硬仗的部隊在擴大空降場的時候發揮關鍵作用。
130團並非十全十美,最大的問題是缺少重灌備與重火力。
針對這個問題,羅耀武除了讓134團派來兩個炮營,還從43師抽調了一個得到加強的裝甲營。
最後到達的就是這個裝甲營。
空降軍的裝甲部隊,最多算得上“輕裝甲部隊”。該營的主戰裝備僅僅是四十多輛配備三十毫米機關炮與反坦克導彈的空降戰車,在陸軍野戰軍中,與之相當的步兵戰車只算得上次要裝備。
只有空降軍的裝甲部隊才沒有主戰坦克。
空降兵缺少的不僅是主戰坦克,還有更加寶貴的時間。
裝甲營集結完畢時,天色已經全黑。為了節約時間,羅耀武不得不讓幾十個參謀守在通往臺中港的路口旁,將熱好的口糧送到裝甲兵手上。
地面部隊還沒開出清泉崗機場,火力準備就開始了。
因為只能透過臺中港將重灌部隊與作戰物資送上岸,所以不能破壞港口設施,火力準備主要對準港口外的守軍。
火力準備開始後,臺軍必然收縮防線。
為了阻止臺軍退回港區固守,更為了阻止臺軍在走投無路時破壞港口設施,必須對退防的臺軍進行精確打擊,因此需要地面引導。
這正是“六加一”小分隊的主要任務之一。
轟炸開始前三十分鐘,葉振邦率領的空降兵小分隊在落日餘輝的映照下透過不算嚴密的臺軍防線,來到臺中港東面通往清水與梧棲的三岔路口附近,找到了一處視野開闊、又不容易被人發現的觀察點。
因為是偵察引導任務,遇敵後首選逃跑,所以葉振邦讓兩個機槍手在後面守住撤退通道,兩個突擊手在兩側警戒,他與陶安康、甄志明呆在觀察點上。
所謂的偵察引導,不過是將攝像機拍下的影象用戰術資料鏈發出去。
這種“傻瓜式”偵察裝備專門為空降部隊開發,對操作人員的素質沒有特別要求。
嚴格說來,有了這些偵察裝備,葉振邦他們根本不用靠近臺中港外圍臺軍退防必須經過的三岔路口,只要將兩部攝像機架設在能夠觀察到三岔路口的地方,就能為執行打擊任務的轟炸機提供充足的戰術資訊。
為了保險起見,葉振邦決定靠近一點。
如果裝備可靠,整整一個團的空降兵就不會落到距離空降場幾公里的地方了。
看著單兵資料傳輸系統控制面板上那個表示裝置處於正常工作狀態——即以每秒一百兆位元的速度傳送加密數字資訊——的熒光指示燈,葉振邦想到了一種很荒謬的問題:很多士兵因為家境貧困讀不了書,文化不夠高,在社會上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才報名參軍,在部隊裡卻要面對這些連很多大學生都搞不懂的高科技裝備,結果是裝備淘汰士兵,還是士兵淘汰裝備?
葉振邦並不抵制高科技裝備,他只是覺得,在那些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都數不全計程車兵手中,再先進的裝備都很難發揮作用。
“班副,來了。”
聽到陶安康的招呼聲,葉振邦回過神來。
“兩點鐘方向,一千米外,打頭的是輛m60a3。”
按照陶安康說的,葉振邦很快就在微光望遠鏡裡看到了那輛沒有亮燈的臺軍坦克。
“行進速度每小時五公里。”
“看得到後面的情況嗎?”
“被擋住了。”陶安康放下紅外望遠鏡,稍微遲疑一下,對葉振邦說道,“班副,我們是不是太突前了?”
“什麼意思?”葉振邦也放下了望遠鏡。
“你覺得那是一隻小部隊嗎?”陶安康沒有看葉振邦,而是把目光落到了面前地上那些正在跳動的沙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